巴罗提节是哪些民族的节日
源自于伊斯兰教的“巴罗提夜”,是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传统宗教节日。“巴罗提”,意思是“伊斯兰教历第8月“,故此得名“巴罗提节”。此节于每年伊斯兰教历的8月15日,即“肉孜节”前45天举行。
是日,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的人们要将一个点燃的油葫芦拴在庭院或门前的木杆上,彻夜守候,待其燃尽,全家人一起将其踩碎,期望以此消灾免祸。过此节,最大的特点是不举行聚礼,不互相拜节。最典型的习俗是家家用植物油炸油香,然后带到墓地上祭祀祖先,民间称此俗为“散油味”。晚上,青少年用旧油葫芦做成火把,聚在一起高唱“巴罗提歌”,并开展一些民间文体活动。新疆的汉族人由此称此节为“油葫芦节”。
巴罗提节对于塔吉克族来说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节日。巴罗提节因节日的夜晚家家户户要点燃酥油灯,由此又有“塔吉克灯节”和“拜火节”的称法。
巴罗提节的节庆习俗源远流长,从塔吉克族古代先民崇尚“火”和信仰“拜火教”的遗迹中可寻觅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历代塔吉克人都把此节看做是本民族传统的祭祖节和召唤吉祥的节日。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为节日祭奠活动打造出十分肃穆而隆重的气氛。该节节期为两天,于每年伊斯兰教历的8月14-15日举行。
节日里,塔吉克族家家要用一种叫“卡乌热”的干草枝做灯芯,用棉花把它包好放在酥油中浸泡,制成一支支“油烛”。节日的第一天晚上,以家庭为单位,全家人聚在一起,在庭院中央堆积沙土或用容器盛满沙土。家长按辈分和年龄的大小,依次唤出家人的名字,叫一个就点燃两支油烛,插入沙土中。每人点亮油烛后,各自伸出双手,在自己的烛焰上晃动一下,然后,由家长诵读经文并领着做一次“都瓦”(祈祷),祈求真主保佑,赐福于全家。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共享节日佳肴。天黑时,每家点燃一支事先准备好的大酥油烛,插在大门的房顶上,以示吉祥,全家平安,牲畜兴旺。此时,家家烛火通明,男女老少开始欢歌嬉戏,一派节日的景象。
次日晚上,家家户户备好供品、油烛和熟肉、酥油馕等食物去家族墓地祭扫祖坟。家长先给每座坟墓点燃3支油烛,并摆上供品,再在每座坟头上点燃一盏用麦麸皮、面粉、酥油搅拌而成的“依德”招魂灯。一家人蹲在地上默默祷告:“祖先们,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对这个世界的贡献,不会忘记你们伟大的亡灵,安息吧,我们不会辜负你们的遗愿,愿你们的亡灵佑祝我们!”祭奠完毕,同来祭祖的亲友互相交换祭祀食品,在墓地共进晚餐。仪式结束后,家家还要在屋顶上点燃油烛,祈求真主降福。孩子们在外面燃起一堆堆篝火,并围着篝火欢腾跳跃,做丰富多彩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