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七夕风俗 – 开来之家

山西七夕风俗

七夕节来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山西民间习惯称之为“天河配”。清末民初时,山西民间还曾保留着扎像贺节的风俗,人们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表示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供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

七夕节里,民间流行姑娘媳妇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山西南部民间习惯用当年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饰以牛郎、织女、老牛、男孩与女孩、喜鹊等形象置放案头;或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向织女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并列手中,用一根彩色线穿针孔,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放水中乞巧。

晋北民间百姓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任灰尘飘落,晚上盆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姑娘媳妇把绣花针涂油之后轻轻放置水面,能使针浮水面者便认为乞得了巧。晋西北一些地方人们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在阳光下经过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各种形状,或蜈蚣或水蛇,或猪狗或鸡鸭,倒影愈丰富逼真就意味乞巧愈多。长治一带的女孩,七夕节前一天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盒子里,第二天观察其结网疏密状况,网愈密则认为乞巧越多。

在山西,男孩也要在七夕节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晋南一些地方,青年男子七夕节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上作茅屋小景,屋旁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为“谷板”。晋中、晋北流行将小麦或豆类浸水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谓之“种生”。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为老牛过生日”。

山西境内七夕前后多降雨,民间把七夕节看成是“下雨天”,称织女渡河会牛郎,悲喜交加,禁不住泪如泉涌,泪落人间,便是雨水,遂有“七七不出门,出门被雨淋”之谚。此日,少女们有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习俗,据说老年人见了便双目清亮、头脑不昏。山西旧时讲究七夕看天河预测米价,七夕天河昏暗则米价涨,天河明亮则米价贱,民间有“天河目米价,太乙照时康”之说。

现代的七夕节,山西民间己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在姑娘媳妇中间还流行着一些乞巧活动;不少地方仍保留着制作“巧食”的习惯,用白面或糕面加糖、油做成各种食品:还有一些地方家家吃西瓜,并在西瓜上镂刻图案花纹,称之“花瓜”,这些习惯都是七夕风俗的遗存。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