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农村坐月子的习俗 – 开来之家

旧时农村坐月子的习俗

坐月子是指孕妇产后用一个月或多月的时间进行休养,又曰“坐褥”,俗云“坐月子”。50多年前的农村,还相当普遍地保留着旧产俗。

坐月子可以追溯至西汉《礼记内则》,称之为”月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产后必须的仪式性行为。从社会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看,”坐月子”是协助产妇顺利渡过人生生理和心理转折的关键时期。

往昔,吉林省妇女生产时,没有消毒设备,把炕席掀开,就土炕铺上谷草,并敷以小灰,便于吸血,也多少起到灭菌作用。小孩生下来落于谷草上,谓之“落草”。有些旧式农村产婆,用破开的秫秸,割断婴儿脐带,很不卫生。

生产期间,婴儿父亲严禁进入产房。当产婆(接生婆)出来报告母子平安时,父亲要赶紧送上准备好的“接生钱”。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和全国一样,生子曰“弄璋之喜”,生女为“弄瓦之喜”。

满族和蒙古族若生男孩,则在门左边悬挂小型(榆柳条制的)弓箭,以喻男孩之勇;生女则挂红布条,以示女儿之巧。亲邻都前来祝贺。

生子后,第一个不速之客进入月房见到婴儿曰“踩生”。主人家都愿意来者是德高望重的人,或是高寿者,或为学业有成就、性格豪爽的人。认为婴儿将来的一切都像这个人,是一种吉兆。知趣者则趁机道喜、祝贺。

生子三天,叫“洗三”或“喜三”,要给婴儿沐浴。洗时可用艾叶、花椒等草药热汤,以避瘟疫。一般多用清水。过去生女孩还要在三天扎耳朵眼,此俗近年废止。洗三这天,全家要请客(主要是接生婆)吃喜面,正所谓“三天吃个刀切面”。

一般大户人家,特别是满洲贵族,生子三天请接生婆在大铜盆里倒上槐枝、艾叶熬成的苦水,趁冒着热气给孩子洗澡,连熏带洗。参加洗礼的老太太、媳妇们,都往盆里扔钱币,称为“添盆”。有时还往盆里投几粒花生,几个红皮鸡蛋,寓意“连生贵子”。接生婆边洗孩子边说:“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如此时婴儿哭泣,则认为是大吉大兆,称为“响盆”。也有的用大葱轻轻打婴儿三下,一边打,一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乖。”然后把这棵葱扔到房顶上。若赶上天冷,就免去这许多“说道”,将婴儿用温水洗过包好即可。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