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这个词在北京方言中有几层意思
在北京方言中,“老”这个词的意义转化很有意思。而“老”本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老”的本义,是与“少”与“幼”相对的年岁大的意思,如“老年人”、“老太太”、“老头儿”等。子女称自己的父母为“老家儿”;老年夫妻为“老俩口儿”、“老公母俩”,相互之间称为“老伴儿”。由年岁老这个意思上引出关于“死”的婉言“老了”,即生命走到了终点。
由人引申到植物、食物。
时间太长,过了头,称为“老”。如某些蔬菜长得过于成熟了,如老芹菜、老韭菜、老黄瓜、老扁豆,这都意谓着不嫩、不好吃了,不招人喜欢了。而与人不同,人岁数越大,越成熟,就越受到社会尊重。
鸡蛋羹蒸得时间过长,鸭蛋煮得时间过长而失去了鲜美味,也叫“老”。“呀,鸡蛋羹蒸老了。”“鸭蛋煮老了。”习惯上不说“老鸡蛋羹”、“老鸭蛋”。
此外,还有相对于嫩而称“老”的食品。比如北京风味小吃老豆腐,是用卤汁点的,比用石膏点的豆腐脑儿显得口感略筋刀点,而另具风味。可见有些食品“老”,不见得不好吃。有的还偏要吃老,如老倭瓜,越老越面越甜,蒸熟吃,如同蒸白薯或煮栗子味。老阳瓜也是越老越甜越可口。
玉米籽粒成熟了,老了,才能磨面,久之,便称其为“老玉米”,并成了专用名称,即便是嫩玉米,也称作“老玉米”。煮老玉米和烤白薯都是北京街头的风味食品。
相对于“新”,时间长,年代久远的事物也称为“老”。例女口“老规矩”、“老房子”,“老式家庭”、“老式四合院”。有些带“老”的词,往往有陈旧、落后、不合时代潮流的意思,例如 “老气”、“老式样”、“老朽”,甚至“老顽固”、“老脑筋”、“老古董”等,属于贬义。“这身打扮太老气了,你这老脑筋,至今不开化。”这就是指太落伍了。
在时间久远的“老”的意义上,也有积极内容的,例如:“老字号”、“老街坊”、“老酒”、“老理儿”、“老话儿”、“老传统”、“老经验”。也有不带褒贬的,仅表示“旧”的意思的:“老年间”、“老戏园子”、“老北京”等等。有意思的是,“北京”可用“老”字,“老北京”;“中国”却不能用,只能用“老儿子”及其他“旧”字:“旧中国”;或曰“古老的中国”,而不能说“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