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理论是什么意思 – 开来之家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理论是什么意思

大一统理论是华夏民族固有的思想传统。孔子作《春秋》,开篇云:“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意思是说,(鲁)隐公元年的春天,就是周王的正月。什么意思呢?

《公羊传》解释道:“王正月,大一统也。”大一统,就是尊崇一统。大,尊崇的意思。按照大一统的思想,国家不论大小,人口不在多寡,只要民族统一,国家统一,政令统一,思想统一,历法统一,礼仪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等等,都是尊崇一统。“大一统”的观念是中国自西周以来立国的基本观念之一。

西周建国之初,虽然大封诸侯,裂土分治,但却自有一套严谨的礼乐制度,这套制度上自天子,下至诸侯、士大夫,不论是祭祀天地祖宗、宴乐相见,还是礼器车舆乃至拥有妻室的数目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制礼作乐是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诸侯臣民只能奉行。

对此,孔子深以为然:“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当历史进入春秋、战国,周王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诸侯群起,礼崩乐坏,但大一统的观念却仍根深蒂固。孟子即预言说:“天下将定于一。”认为大乱之后将迎来大治,天下合久必分。

西汉大儒董仲舒则以《春秋》为依据,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一统。从此,“大一统”思想就成了中国历朝历代遵奉的宗旨。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