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柯尔克孜族民居特点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叶尼塞河柯尔克孜族先民的部落遗址、岩画等的研究证实,古代从事农业、林业生产和狩猎的居民,基本上居住原木屋和草泥屋。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农牧民越来越多。同时在周边兄弟民族的民居影响下,其民居形式也有丁很大的变化,从木屋和草泥屋发展到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房屋。
但柯尔克孜族人定居较晚,民居的建筑无独特格局。平面组合多呈“一”字形、“l”形和“u”形几种。一般正门一间为客厅,左套客房,右套主人卧室1—2间(类似一明两暗)。根据需要,再在两侧布置儿媳住房、伙房、库房等,均以敞廊相连。正门多朝南或东,房间正面开窗,背面无窗。个别以内廊联系所有房间,再加外廊和门。内廊用于冬季隔寒保暖,外廊用于夏季露宿乘凉,能满足生活习惯的需要;但内廊光线较暗,走廊面积大,不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