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中国本土化过程 – 开来之家

佛教的中国本土化过程

佛教是传入中国甚早而又传播最广的外域宗教,在儒学与道教的影响下,渐渐地蒙上了中国色彩,成为适应中国封建统治阶级需要和满足一般中国百姓精神寄托的汉地佛教,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人民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关于佛教是怎么传入中国的,请另行参考《佛教最初是怎样传入中国的》等文章,这里只谈佛教传入后的本土化过程。

东汉末期,汉译佛经大量出现,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思想结合,得到迅速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在中国社会大流行,诸朝君臣大多信佛,中国佛教的发展达到第一个高潮。北魏都城洛阳城中有1367座佛寺,其中的永宁寺规模宏大,僧房达1000余间。唐朝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则反映了六朝时江南佛风的弥漫。

到隋唐时期,统治者普遍对佛教采取利用政策,佛教进入繁荣鼎盛时期,并形成了若干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及三阶教,并传播到朝鲜、日本和越南,形成了亚洲佛教文化圈。

佛教不仅在汉族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公元7世纪初,大乘佛教由汉族地区、印度和尼泊尔分别传入西藏地区,经过长期传播与发展,至10世纪后期,形成了既区别于东南亚、日本甚至印度的佛教,又与我国汉地佛教有所不同的、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

唐末以后,佛教开始衰微。宋、元、明、清时,佛教更是每况愈下。各宗思想,由于诸宗间及“三教”日益融合,其界限已愈来愈模糊。现在,最有影响力的佛教思想派别,当属禅宗了。想了解这一派别的基本思想,请点击佛教的中国化-禅宗思想简介。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