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的代表——掸宗
“掸”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它是印度各教派普遍采用的修习方式,但印度佛教只有掸而没有禅宗。所谓禅宗,特指奉菩提达摩为始祖的中国佛教宗派,因其主张用梯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最显著标志,是典型的中国佛教,故又被称为“中国禅”。
掸宗视南北朝来华传教的印度憎人苦提达摩为初祖,也就是创始人。传至五祖弘忍,达摩禅声誉大振。后来五祖传掸宗衣钵于六祖慧能。现代人们一班认为六祖慧能才是中国掸宗的真正创始人。这首先是因为禅宗的主要经典是慧能的《坛经》,而且在中国佛教学者的著述中,只有《坛经》被尊称为经,这足以说明《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次因为掸宗在意能时期中国化的进程无论在广度与深度上都达到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禅宗最具特点的佛学思想是佛性说、顿悟说和无念说。
1.佛性说
慧能在《坛经》中曾说:“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盖覆。”这是说,佛性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人的本性本来清净,具有先天的智慧,只是因为一向被妄念的浮云所盖覆,所以未能自悟。所谓妄念,指虚妄的心念,也就是指俗世中人不知佛法的真义,而对现实世界产生的错误思考。所以,学佛修行的要义,就在于除却妄念,拨开云雾,自识本性,即可见性成佛。
因此,禅宗认为,人人部是可以成佛的,成佛并非另有佛身,自性就是佛。这就把心外的佛变成心内的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或者说把平常人提高到与佛相等的地位。
2.顿悟说
所谓顿悟,是指无需繁琐仪式和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对于如何才能“见性成佛”,禅宗明确反对坐禅念佛,也不要求累世修行,而是强调“直指本心”、“顿悟成佛”。也就是说无需长期修行,而凭自己的智慧,一旦觉悟,即可成佛。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考察,掸宗的顿悟说是一种直觉认识方法,不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不凭借经验的积累和对外界事物的理性分析,而是凭借感性直觉与瞬间的意念来把握认识对象,实现境界的升华。
3.无念说
顿悟成佛的关键在于吹散妄念浮云而自见真如本性。那么,如何把妄念浮云吹散而使佛性自现呢7禅宗认为只要“无念”就可以了。“无念”是禅宗的最高宗旨和最高境界。《坛经》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谓“无念”,是指认识不要存留世俗世界的任何想法、任何分别,而只有符合佛教真如的念头。所谓“无相”,是指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不产生任何表象,以保持本心的虚空寂静。所谓“无住”,是指心不要执著于外物,不思恋外物。“三无”之中,无念为本,无相与无住归根到底也就是无念。达到无念境界,也就可以顿悟成佛了。
禅宗所表达的佛学思想,把自心等同于佛性,破除了传统佛学对“西方”的迷信和对“佛祖”的祟拜,混灭了佛国极乐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严格界限,带有一定泛神沦倾向。而其“顿悟成佛”说也为人们指出了一条简捷方便的成佛道路。因此很快受到各阶层的欢迎,自中唐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佛教流派,对此后中国文化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