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起源与传说 – 开来之家

过年的起源与传说

传说在太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掠食伤人。人们知道“年”怕响、怕火、怕红,一到腊月三十这一天,就把大量的肉食放在露天,自己则躲在家里。等“年”出来吃食时,就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把“年”吓跑。一夜过去了,天亮时大家安然无恙,便兴高采烈地互相道喜、祝贺,“拜年”也就由此而来。这样一年一年地沿袭下来,这一天便形成了欢乐的节日,叫做“过年”;一般直呼过年为“新年”、“年初一”、“大年初一”。

据传统文化资料记载:“年”的最初含义与农业生产有关。古人把谷的生长周期叫“年”。《说文》载;“年,谷熟也。”《谷粱传》称:“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谷子一熟为一“年”,“有年”是指收成好,“大有年”是大丰收。

后来,人们为了合理安排农时,开始研究历法,“年”也有了具体规定。夏代产生了夏历纪“年”,以月亮圆缺周期而定,一年十二个月,一年之始(正月初一)叫“年”。商朝的“年”为十二月初一,周朝的“年”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十月初一为“年”。到了公元前104年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恢复夏历(即今农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这一天也叫“年”,持续至今。农历新年一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俗称阴历年;旧时也称元旦,或叫元辰、元日、元朔,也有称为“三元”的,意思是说这一天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把农历岁首称为春节是因为立春正好在这个节日的前后。“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预示着春日载阳,一个千里莺啼,百花开放的季节就要到来了。春节期间,民间有许多风俗习惯。放爆竹大概起源于汉代,当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人们用火将竹子点燃,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辞旧迎新,驱邪消灾。春联大约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就悬桃符,以期降服恶鬼。五代时,后蜀王孟昶题写了最早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帖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可以说是最长的一个节日,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腊,在远古时期是一种祭礼。大约在汉代将腊祭定在腊月初八。相传这一天又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到南北朝时,盛传佛教,便将腊祭日与佛祖纪念日合为一体。腊八这一天,很多地区从民间到寺院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各种豆米和干果混在一起煮成的粥。这一天,人们老早就起来将庭院打扫干净,在吃腊八粥前,先盛一碗撒在车、碾、磨上,还将腊八粥喂鸡、鸭、鹅,以此来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