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兰屿岛民居有哪些特点 – 开来之家

台湾兰屿岛民居有哪些特点

世界上各地的民居不仅所用材料、建筑结构不同,其外形、功能、组合亦有其异趣。文化地理学家感兴趣的是其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民居一方面受当地可以选用的建筑材料的限制,另一方面又要设法适应当地极端气候,避免灾害的影响,从而达到舒适、适用、方便等实际效果。在外形上,民居又要反映当地文化的审美要求。总之,民居是当地环境、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综合反映。因此,无怪乎法国人文地理学大师白吕纳把房屋列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实物中“三纲六目”中的第一纲第一目。

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称台湾兰屿的民居在反映环境特点方面是举世无双的。兰屿岛是台湾最南面的恒春县东面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它距离台湾本岛只有60公里。每年夏、秋两季,菲律宾东面形成的台风除直接向西穿过菲律宾进入南中国海以外,大多向西北越过该岛。每年越过该岛的台风大约有20次。

台风来时,该岛便受到狂风暴雨的袭击。特别是在无遮拦的洋面上,风速高达每秒30米,形成11级或12级大风,其破坏力是很大的,往往造成房坍树折、人身伤害。可是,台风过后,则是晴空万里、骄阳如炙、酷热难当。这两种极端的气候条件给当地的民居建设带来一般认为难以解决的矛盾。可是,居住于当地的属于高山族的雅美人,根据多年的经验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他们先在坡地上挖一较深的大坑,住房就建在坑里面,房的四面墙与坑壁不相连,其间挖有深的排水沟以防止积水和保证室内干燥。坑壁沟都砌上石头作为保护。房前到坑上地面垒成向上的台阶,便利进出,其上亦铺有石头。房屋顶部的坡面大约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其前后坡的坡长与坡度均不一致。前坡长为迎风坡,为减低风的压力,坡度缓;后坡短为北风坡,便于水流,坡度陡。这样的房顶既减轻风的破坏力,又避免雨水的侵袭。

房屋前面,沿房檐下为一走廊,通过滑门进入室内。靠后墙为高出地面约半米以上的“高炕”,这是人们日常活动与就餐的地方,上面铺有席子,多赤脚坐于上。“炕”前低地是火塘所在地,用于煮饭烧水。

但是,这种住房亦有其缺点。由于位于坑内,通风不良、闷热潮湿较为严重。为了解决此间题,屋主多在坑边近处建有凉亭。此建筑极为简单,它为方形,仅有木框架,四壁无墙,房顶覆有薄草,底部架空。人们活动于架起的木板上。

这种架构使凉亭能够遮阳透风,成为纳凉避暑的场所,是人们在无台风时经常活动的地方。在台风侵袭时,人们躲进坑中屋内。由于凉亭的特殊结构,一般不易受到台风破坏,即使受到破坏,也容易修补。因此,凉亭与坑中大屋就组合为一种建筑各异而功能互补的基本民居单元。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