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流传的吃馄饨的来历 – 开来之家

山西民间流传的吃馄饨的来历

在山西南部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大年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有吃饺子的习惯。一过腊月二十三,大人们就忙活开了,整理院落,清除尘土,杀猪宰羊,蒸馍剁馅。远在外地的亲人,也在这一天匆匆赶回,吃象征着团圆的肉馅饺子,尽享天伦之乐。吃饺子的习惯是怎么来的呢?它最初并不叫饺子,而叫馄饨。

当地民间流传的吃馄饨的来历是这样的:古时侯,中原一带,土地肥沃,人民富庶,生活安宁,可是地处西北的匈奴游牧民族,仗着强悍善骑,兵强马壮,经常袭扰中原。领头的两个将军,一个姓浑,一个姓屯,人民恨透了他们,因而创造了一种食品,把他们的姓氏结合进去,叫做“馄饨”,谐音浑屯,意思是把他们的肉剁成馅,专门在新年伊始之前的三更吃掉,寓示着新年里不会再有人来扰害他们。

从唐代开始,把馄饨做成堰月形,成为今日的饺子。因为吃馄饨的时间正是半夜三更,交子之时,于是馄饨便演变为饺子了。民间捏饺子讲求片薄、馅多、捏得严紧。既不准捏烂,也不准煮破,万一不慎煮破了,也忌讳说“烂”和“破”字。后来又增加了在饺子里面包钱币,来卜算人们的福气,家庭成员里,谁吃到了钱币,意味着谁能赚大钱,福份大。

这个传说首先反映了晋南河东人的古老的巫术心理,它属于一种摹仿巫术,即以相似事物为代用品,通过剁、食等手段,欲置敌人于死地,求得生活的和平安乐。同时,在这种饮食用品的背后反映着深厚的历史内容,折射出了古文化的影子。

先秦以前,中原地区与周边诸多民族兼并融合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到秦汉时期,地处我国西北部的匈奴族是一个实力雄厚、势力强大的民族,经常南下侵犹,一度使汉族无法对付,公元前202年冒顿单子率兵攻占晋阳,汉高祖刘邦曾率兵亲征,却抗击不力,陷于困境,后来才侥幸脱险,这就是历史上的“白登之围”。

后来,经过多年的积聚,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连续出征,山西平阳人卫青、霍去病两位大将带兵打仗,先后取得了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时过两千余年,晋南吃馄饨的习俗仍可投射出历史的影子。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