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皮筏子是黄河沿岸人们渡河最具特色的传统工具。皮筏子古称“革船”,因其使用牛皮或羊皮制成而名。黄河两岸人民很早就有以皮筏子渡河的习俗。在山西吕梁及忻州沿黄河一带的乡村,人们宰杀羊时整皮退下,去羊腿后封口,成皮袋状,留一条腿的口,过河时吹足气,成一皮气囊,人抱着羊皮囊划水过河,这是皮筏子的雏形。后来人们把多个羊皮气囊固定在木排下,人们乘坐在木排之上,由筏客子(专门划船的人)划桨过河。因羊皮筏子分量轻,乘客上筏子时需排列均匀,不能随意走动或站立,以免翻倾。渡河时,皮筏子要顺流而下,筏客子用木桨不停急划向对岸靠近。因水流关系,两岸渡口不能相对而设,到了对岸后,相距出发时的上游渡口已有一大段距离了。乘客上岸后筏客子将皮筏扛上肩头步行至上游处,再放筏急划回来。故有谚云:“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用牛皮袋子做成的皮筏子可以运载重物,将整根碗口粗的圆木编成木排,下拴几十只牛皮囊,一筏子可乘十数人,牛皮筏比羊皮筏要稳当许多,只是本身分量太重,到对岸后要拉至上游渡口才能返回。过去,黄河两岸操此业的人甚多,时令节日,河渡繁忙,筏客子终日奔波于两岸之间,个个晒得皮肤黝黑发亮。皮筏子渡几个来回后,皮囊中的空气会逐渐泄漏而要时常充气,筏客子经常用嘴对皮袋吹气,故当地人听到有人夸海口、说大话时,往往以“请你到黄河边上去”讥之。据顾颉刚先生考证,俗语“吹牛皮”即缘于此。
除了“吹牛皮”和“吹羊皮”之外,黄河边上有些水性较好的人,还有用大葫芦渡河的习俗。从农家庭院种植的葫芦中挑选三五只大个儿的,用麻绳扎起绑在身上,便可纵身入水,借其浮力奋力划水渡河。即使不渡河,也常有孩童身绑几只葫芦在黄河中嬉闹戏水,成为一种锻炼体魄的有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