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 开来之家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战国时期,燕国已成为七雄之一。疆域广阔,辖地包括今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以及山东西北部,国都蓟,称为燕上都。战国时,燕国为应付南方诸国,决定在易县城东南建造燕下都。燕王哙时,曾进行过改革,但收效甚微。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札贤下士,重用人才,四方秀士争趋于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燕国开始富强。公元前226年,秦发兵破燕取蓟,燕迁都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再次伐燕,进军辽东,虏燕王喜,燕亡。

司马迁《史记》中所载燕太子丹派义士荆轲,南渡中易水,抱定一去不返的决心,西赴咸阳,刺杀秦王赢政的壮举,就发生在这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流传千古的悲壮诗歌,就是在这里唱出的。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田光自刎荐荆轲,樊於期自刎献首级,高渐离击筑送荆轲,件件悲壮。这些英雄好汉是燕赵慷慨之士的典型代表。“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土籍,不得中顾私。捐驱赴国难,视死复如归。”这是曹植对古幽、并二州英雄儿女为国征战、出生入死的生动写照。历史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如今到易县旅游,人们会指着城西郊约3公里处的血山村、白虹村和塔山村,向你津津有味地叙说从历史记载中演绎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

血山村在易县城关西边3.5公里,坐落在一个孤立的小山包上。村子不大,房舍低下,乍看并不起眼,然而,谁曾想到两千多年前刺秦王的壮士荆轲就居住在这里。村后山包上残存着半截古塔,俗称“樊於期塔”,又名“镇陵塔”,仅存三层,四棱,第二层有镇陵塔碑刻。此塔建于元中统二年(1261)。传说此塔最早为燕太子丹所修,以纪念好友樊於期。

荆轲将樊於期之首封于一木匣中,又备了一把匕首,将匕首卷在献给秦王的督亢地图中。太子丹派秦舞阳做荆轲副手,两人向秦国进发。出发前太子丹及众送客在易水河畔一小村为荆轲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

高渐离也携酒肉赶来送行。这是公元前227年深秋的一天,《史记》这样记叙当时的悲壮场面:“太子丹及宾客知其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祭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之,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仰面而呵气,直冲霄汉,顿时化成一道白虹,贯于日中,世称“白虹贯日”,见者无不大惊失色,荆轲两眼都瞪出了血,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这就是“怒发冲冠”的来历。荆轲又唱道:“探虎穴兮入蚊宫,仰天唬气兮成白虹!”歌罢,“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从此,为荆轲送行的这个村子,取名“白虹村。”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