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造就的土地——黄土高原 – 开来之家

风神造就的土地——黄土高原

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屹立于东方,与围绕地中海形成的西方文明——蓝色海洋文明相对,人们把华夏文明誉为黄土文明。的确,黄河孕育了炎黄子孙,而黄河又依偎在黄上高原的怀抱中。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东起太行山,西抵乌鞘岭,南界秦岭北坡,北达长城,面积约为40万平方千米,70%的地面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其中,以陕北高原、陇东和陇西高原以及山西高原的黄土景观最为典型。黄土高原横跨我国华北、西北7个省、市、自治区,覆盖面积54万平方千米,海拔1000-1500米,土层厚度50-80米,最厚处达200米以上。

黄土高原形态丰富多姿,堆积地貌与侵蚀地貌并存,其形成和发展还与黄土堆积前的古地形密切相关。其中,堆积地貌在高原的中南部保存较为完好,沟壑较少,不少地方还保存有完整而平坦的高原面,坡度一般不超过3度,没有明显的起伏,这种地形当地称为塬,最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和陕北的洛川塬。

在高原的边缘,受流水侵蚀强烈,沟壑纵横,土地支离破碎,有的地方被分割成一条条狭窄的平顶山梁,当地称为墚。有的地方被侵蚀成为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墚与峁组成了黄土丘陵地貌。在广大的黄土塬、墚、峁地区,现代侵蚀作用均较普遍,沟壑十分发育,晋西和陕北的沟壑密度高达4千米-6千米/平方千米。沟深数十米至百余米,沟壁直立,坡度达80度-90度,站在谷底仰望,只能看见一线蓝天。

耸立于高原上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五台山、六盘山,以及北山、黄龙山、兴隆山等孤立基岩山地,植被良好,并残存着一定面积的天然林,成为黄土高原中的“绿岛”。

黄土高原的黄土质地疏松,富含氮、磷、钾等养分,适宜耕作,为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的上古先民提供了理想的土地资源,造就了我国古代灿烂的农业文明。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又呈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很强,适宜开凿冬暖夏凉的窑洞,为当地人民提供自然“空调”的居室。但黄土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容易被水侵蚀,一旦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现象就会迅速蔓延,原来平坦而连片的土地,不久就会变成一个个孤立的塬、梁、峁地形,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荒山秃岭的苍凉景象。

几千年前,黄土高原地区雨量充沛,林丰草茂,先民以畜牧业为生,有利于水土保持。秦汉以后,人口增殖,技术进步,农业取代了牧业,土地大量开垦,加上无休止的战乱,土壤侵蚀愈演愈烈,今天的黄土高原已是一片干燥贫瘠、黄沙肆虐的土地,商周时代的繁荣已荡然无存。古人笔下的“河”先演变成“浊河”,再演变成“黄河”,“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是黄土高原向沙漠退化的典型景观。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