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无字碑之迷
武则天“无字碑”于盛唐时建立,但却未刻唐人一字,个中缘由,后人纷纷猜测。到目前为止,对武则天的“无字碑”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德大说。有人说武则天以女子称帝,创前代未有之奇局,必定自认为功高德大,可与秦始皇相匹。秦始皇曾作无字碑以颂其德,武则天仿而效之,故有此碑;而另有人说武则天死时,自认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故仅立白碑,不刻文字,取《论语》“民无德而称焉”之意。
这种说法,初看似乎不无根据。今泰山云海之中,确有一座被认为立于秦代的“无字碑”。可是,仔细一想,《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封禅书》载秦始皇刻石之事甚详,但没有提到在泰山立“无字碑”一事。假使武则天仿效秦始皇,那她应将“无字碑”立于泰山,而不应树在墓地。更何况武则天葬乾陵是她死后才决定的事,她怎么会将自己的功德之碑提前立于乾陵的观阙前?而《论语》所谓“民无德而称焉”是孔子针对泰伯三让天下而言的,意思是说,泰伯品德极高,老百姓简直找不到恰当的词来称赞他。泰伯不是“帝王”,故“民无德而称焉”,决无“帝王德高功大”之意。
其二:自惭说。有人说,武则天喜欢自诩,临终大树碑石,以歌功颂德,但撰写碑文时,愧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因而留下了“无字碑”。这种说法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史书上有关武则天晚年的材料较多,但没有临终“自惭”的记录。再者,武则天生前曾为其父立了“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为自己立了“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临终前怎么会一下子“惭愧”到这步田地?
其三:称谓说。有人说“无字碑”不是武则天自立的,而是唐中宗李显给武则天立的,白碑立好后,李显在武则天的称谓是书为皇帝还是母后的问题上举棋不定,从而形成了“无字碑”。这种说法表面上有些道理,实际上幼稚得很,《唐书》载:武则天临死前,曾宣布去帝号,死后亦被谥为“则天大圣皇后”。且终中宗之世,通称“则天大圣皇后”。因此,唐中宗真要给武则天立碑,称谓是不成问题的。纵或有些称帝称后之纠纷,也在乎中宗一念之间,何至于举棋不定,以致留白碑一座!
其四:非碑说。有人说“无字碑”不是碑,而是“祖”。“祖”代表宗庙,当然不写文字。持此种说法者是见“无字碑”在左、“述圣纪碑”在右,便硬与古代的“左祖右社”相类比。殊不知“左祖右社”并非陵墓碑石。史载先秦时代,天子诸侯立“祖”于宫殿之左,以祀先祖,置“社”于宫殿之右,以奉土神,谓之“左祖右社”。此说有标新立异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