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与诗品双佳的刘晓行–刘一止
在古代,由于交通的不便,通信的艰难,路途的安全,亲人间的长时间离别等多种原因,人们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常常发出“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的感叹。但是,仕宦的迁徙调动,科举的求学赴考,千里经商,他乡入幕等,又使得人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离开桑梓而跋涉于千山万水之间,或步行、或骑马、或跨驴、或乘舟。早行暮宿,备受羁旅乡思之苦。
为此,古人写下了许多今人很少写作的早行诗,使我们能领略古人早行的辛苦。如“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犹沾余露团,稍见朝霞上”(谢眺《京路夜发》)。“鸡唱催人起,又生前去愁。路明残月在,山露宿云收”(王观《早行》)。“钟静人犹寝,天高月自凉。一星深戍火,残月半桥霜”(刘郇伯《早行》)。“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刘驾《早行》)。“舟子相呼起,长江未五更。几看星月在,犹带梦魂行”(齐已《江行晓发》)。“旅馆候天曙,整车趋远程……沙上鸟犹睡,渡头人已行”(唐求《晓发》)。“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陈与义《早行》)。
古代诗人中写早行最有名的,大概是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前四句是:“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沈德潜说“早行名句,尽此一联”。
以联而论,“鸡声”一联,确实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时,他举出了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但沈德潜说“尽在此联”,未免有点绝对,古典诗词中写早行的佳作为数不少,如宋朝诗人刘一止《喜迁莺•早行》即是一例,词曰:
晓光催角。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追念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寒飘泊?怨花恨月烦恼,须不是不曾经著。这情味,望一成消减,新来还恶。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第二十一载:刘一止这首《晓行词》一出,“盛传于京师,号‘刘晓行”’。词的大意是:
号角声催来天晓。听啊,(天还未亮)夜宿的鸟儿还未被角声惊醒,四邻的雄鸡却早早地引颈高鸣。连绵不断的村落烟雾朦胧,马在嘶叫,行人已起,残月还在树林的枝梢穿行。(早行的我睹物伤情,)泪痕带着霜花凝结在脸上,昨晚残存的酒力已经减弱,难以抵抗清晨的寒冷。哀叹我厌倦了客旅飘零,简直不情愿重新沾染京洛的官场风尘。我总在追思怀念离家之后,她定然是心事万千重重,到哪儿去寻找一只离群的孤雁,让它给我传递两地的相思呢?(想起在家时,)翠绿的窗帘,佳美的深闺,曲折的画屏,暖融融的薰香(一切都充满着脉脉温情),怎能料想到在寒风中漂泊的苦情?我怨月亮易缺难圆,恨花儿开后又残,这种种烦恼,我也不是没有经历过。这种情怀,这种苦味,(原来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总可以消减一成,没料到,新来的烦恼反而更加厉害,更加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