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口出名言的歇后郑五-郑綮
一部《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作者二千余人,遍布于社会各阶层。这支创作队伍,不可谓不壮大,然而有名于后世的诗人,屈指算来,也只有几十位,多数人的姓名还是尘封在故纸堆中。唐末的郑綮,可以列入于后世有名气者的排行榜中。但他的有名,并非有传世的名作(《全唐诗》中录有三首,均极平常),而是因为他讲过两句名言,一句关于从政,一句关于诗歌创作。
据《旧唐书》本传载,郑綮中进士后,曾做过京官,因家贫而请求外任,做了庐州刺史。正当黄巢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的时候,一介书生的刺史既不知兵,也无力保土,情急之下,“綮移黄巢文牒,请不犯郡界”。这一举动,简直滑稽可笑,没料到却产生了奇迹。“(黄)巢笑而从之,一郡独不被寇”。皇帝给予嘉奖,赐绯鱼袋。后来回到京城做给事中,尽职尽责,“朝政有缺,无不上章论列。事虽不行,喧传都下,执政恶之,改国子祭酒(大学校长)。”社会舆论为他抱屈,说不能因他对朝政匡谏就置于闲散之地,“执政惧,复用为常侍”。虽然不在谏官的位置上,但只要“庶政未惬,綮每形于诗什而嘲之”。这些诗,不仅内容“多侮剧刺时”,态度“激讦”,而且形式上也特别,“落格调”,不同一般格律诗,“时号郑五(綮排行第五)歇后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诗体,下文再解说)。称其人为“歇后郑五”。或许这些诗滑稽有趣吧,宦官有时还把它念给昭宗听。结果又出现了一项奇迹,昭宗不仅没恼怒,还认为这些诗“有蕴蓄”,并在朝廷值班簿侧注明:“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宰相)”。所谓“有蕴蓄”,是昭宗从讽刺诗中看见了诗人忧时爱国之心,厌乱望治之意。昭宗并进而想到可以启用此人来改革朝政。中书省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赶到郑家参谒,郑綮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会真有此事,他笑而问之:“诸君大误,俾天下人并不识字,宰相不及郑五也。”胥吏说:“出自圣旨特恩,来日制(皇帝的诏令)下。”郑綮还是不相信,一扬手说:“万一如此,笑杀他人。”第二天,任命果然下来了,亲戚朋友们齐来祝贺,郑綮一边搔着头皮,一边说出与庆贺气氛颇不协调的话:“歇后郑五作宰相,时事可知矣!”他多次上表逊让,未获批准,只好硬着头皮走马上任。就这样,郑綮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做了宰相,“既入视事,侃然守道”,但“无复诙谐”,再没有时间去写讽刺诗了。但只做了三个月,他就以身体有病为由,辞职退休了。“歇后郑五作宰相,时事可知矣”,这句从政的名言,表明郑綮对时事有着清醒的判断。此时的唐王朝已是人命危浅,朝不保夕。再过五六年,昭宗被朱温所弑,又越二年,唐亡。其次,郑綮有自知之明,他清楚唐王朝已病入膏肓,自己并无回天之力。他坦率说出真情,不怕有损自己的形象,反而赢得了后人的赞赏。千载之后,鲁迅就为此事夸他,说他敢于说这样的真话,“诚亦古之人不可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