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通州花园闸的那些讲究 – 开来之家

旧时通州花园闸的那些讲究

北京通州的花园闸,被当地人叫俗了,变成“花儿闸”,它最早的名字叫“平津下闸”,现在由4个村子拱着这个闸。闸口遗址四村相连,以通惠河和南北方向的一条小马路为界。河南岸,东边的名“大花园村”,西边的为“小花园村”。河北岸,东边的名“梆子井村”,西边的叫“花园闸村”。

此地为什么有“花园”这样一个漂亮的名字?当地人讲,是因为曾有人种过花,种花地点就在现在的小花园村。也有人说,是因为这里的坟地大多是阔家主的,坟周围环境漂亮,像花园似的,所以这样命名。

花园闸与上游两个闸不同,这里是漕船停泊在河南岸,而船工们的住房却建在河北岸。人船两分离,看来这与地形有关,因为现为小花园村的河南岸地势起伏是个大苇坑,至今仍是一片荒洼地,当时倘若建房,恐怕会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只好将房建在地势较平缓的河北岸。而漕粮码头又一律在通惠河南岸,为便于装卸,船就依规矩停在南岸。

居住在花园闸的漕工们同其他几个闸一样,都是从山东移过来的,至今已生活了十三四辈。他们依旧记得祖辈是闸夫还是船夫;记得米是由通州船运到普儿闸,再由普儿闸运到他们这儿。他们还记得那船长8丈,宽4丈,有的是人拉纤,有的是一头小驴拉纤。他们记得,闸上人全是靠漕运吃饭,一来粮,穷人就上闸扛大米口袋。他们也还记得,那会儿,穷人多,偷粮的多,有的用刀捅破了大米口袋偷,力气大的,用席子卷一口袋就跑。妇女、小孩就到闸上扫米,端回家糊口。

通惠河南岸,和漕运业没有发生过关系的大小花园村人,以赶脚驴为生,驮着人往东是下通州,往西是上北京。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尽管北京和郊区各地都有驴脚行,然而通惠河上的漕运工人和他们的后代,生活无论多么贫困,也没有人带着驴加入这一行当谋生,而宁肯去卖鱼,卖鸡蛋,或者去拉洋车。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社会现象。

花儿闸人一生中没有过显赫的经历,他们所生活的土地上也没出现过显赫的人物或事件——他们祖祖辈辈没出过一个秀才。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