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关中地区的咽喉要地——潼关古城与十二连 – 开来之家

进入关中地区的咽喉要地——潼关古城与十二连

潼关位于今潼关县港口乡黄河南岸,是关中的东大门,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关隘重地之一。

潼关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南临麒麟山,东南有禁谷,谷南有十二连城巩固秦岭诸峪;北濒大河(洛渭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薄华岳诸峰,耸峙如屏障,中间通一条狄隘的羊肠小道,仅容一车马,险扼天下,自古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称。

潼关之名,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后汉书》有“建安十六年(公元221年),曹操破马超于潼关”的记事。

据历史记载,建安十六年曹操率大军在潼关与马超大战,双方隔关对峙。由于潼关地势险要,难以攻克,后曹军从潼关以北强度黄河,终于打败马超。今关址东大街有古槐一株,高10余米,粗大数围,传说是当年曹操和马超初战时,曹操割须弃袍而被马超误刺的那株汉槐。

潼关作为古战场,有史可考的战争就达40多次,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可见潼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难怪古文献说它是“国之门现在的潼关遗址,始建于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后经宋、明各代修聋,保存尚好。关址周约8公里,高约16米。南与东南是顺山势上下削成的垛口,最高处可达30多米,门开8处。地理形势险要。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县城于1961年迁至吴村。

潼关东面3公里的禁谷沟,自秦岭之蒿岔峪口超,北至下屯村原头,南北共长约15公里。因长期的洪水侵蚀,沟底被冲刷形成一条宽约30余米的山谷平坦斜坡道,成为一条军事要道。从唐至明清,在禁沟两岸夯筑方形土台12个,每个底边长10余米,宽11米,高约8米,是防御性的军事堡垒,因与潼关城基本相连,所以俗称十二连城。相传唐末黄集起兵,即沿此线进兵潼关。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