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宗教政策与帝都的寺庙文化的盛衰
1644年,明王朝内外交困,终至灭亡。同年,清王朝入主中原,仍定都北京。
清王朝基本沿袭明代制度。朝廷祀典仿照前朝。同时,满族宫廷内举行萨满教祭祀。萨满教是一种崇拜多神的原始宗教。清官内廷萨满教祭祀的神灵有代表自然和祖先的神杆,还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关圣帝君等。
清朝的宗教政策沿用明朝的方略,对传统的佛教、道教,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尊崇,一方面控制。清前期,国力强盛,佛教道教都有发展,修复旧寺,兴建新寺,寺庙总数超过明代的全盛时期。如:顺治年间,在琼华岛上修建白塔寺(今北海公园);康熙年间,在皇城之内修建弘仁寺;雍正年间,整理刻印《大藏经》,共收佛教经典1670部,7240卷,分装724函;雍正年间,敕建云、雨、风、雷等道教坛庙;乾隆年间,修建万寿山上的大报恩延寿寺等。清中叶以后,国力日衰,佛教日益削弱。清道光年间,禁止道教天师晋谒皇帝,道教日趋民间化。
为安抚蒙古、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清朝注意利用藏传佛教(亦称为喇嘛教)。清中前期,京城的藏传佛教势力虽不及元代,但比明末有所发展。清代京城陆续修建一些藏传佛教的寺庙,其中与民众性庙会相关的有:雍和宫、黄寺、黑寺等。
雍和宫,位于东城北新桥北,是京城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原为雍亲王府,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主要宗教建筑为天王殿、雍和宫、永佑殿、法轮殿、万佛阁等,将汉、满、蒙、藏等各族建筑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巍峨壮丽。
雍和宫每年农历正月三十举行演鬼;二月初一清晨打鬼。循例为庙会期。打鬼,是汉族民间的俗称,喇嘛称为: “跳布扎”。“跳”是汉语,舞蹈之意,“布扎”是蒙语的音译,伏魔驱祟之意。喇嘛教的“魔”和“祟”,是指反对佛教的贵族和异教徒。“跳布扎”是喇嘛教利用大型宗教乐舞剧,向异教徒示威,使邪魔外道慑服。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跳布扎”的宗教仪式传到京城的黄寺。嗣后,雍和宫、黑寺、弘仁寺等喇嘛庙相继举行“跳布扎”。历代相传,沿袭成风,成为京城新春民俗。
雍和宫跳布札的仪式,由清朝皇帝主持,王公大臣云集,盛冠京华。打鬼日,雍和宫牌坊前,风味小吃和玩具摊商林立,游客拥挤,无立锥之地。清帝逊位后,由蒙藏院主持,仪式逐年从简,但慕名前来观光的中外游客云集,一时竟超过往昔。
黄寺,位于安定门外镶黄旗教场北。黄寺有西黄寺、东黄寺之分,二寺毗连。两寺殿宇皆以黄琉璃瓦覆盖,因而得名。附近居民皆称之为双黄寺。西黄寺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是清政府为西藏达赖五世来京朝觐准备的住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开放一日,庙里喇嘛举行盛大的“善愿日”法会,“跳布扎”,送祟除邪。东黄寺无单独打鬼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