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在古代,人们对皇帝、官长以及尊亲长辈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而要用别的字代替,以示尊敬,这就是所谓的避讳。
在中国古代,最大的官当属皇帝了,皇帝的名讳是一定要躲开的,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例:汉高祖名叫刘邦,所以当年的人把所有遇到的“邦”字都改成“国”字以示避讳。在《论语•微子》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何必去父母之邦”,在汉石经残碑被写作“何必去父母之国”。汉文帝名恒,所以当时“恒”字都改为“常”字,就连出名的恒山也被改为了常山,春秋时代有一个人名叫“田恒”,在汉朝的书籍中,也都被改称为“田常”。
我们在读清人著作或清刻的古籍时会发现,许多地方本来应该是玄字的,如玄鸟、玄武、玄黄等,都写成了“元x”,这是因为康熙名为玄烨,为了避讳“玄”字而改为了“元”字,“烨”也改为“煜”。
由于名字避讳,历史上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出现过,下面我们再来讲两个故事:
在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三卷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写《老学庵笔记》这本书的时候,人们称行为不端,举止不稳重的男人为“贱丈夫”,在过去则称为“汉子”,这种叫法是开始于东晋北方多个胡人部落攻打中原的时候。
北魏承平年间,有一个皇室名字叫宗汉,从小就讨厌人们触犯他的名讳,更讨厌人们说“汉子”这个不雅的词,所以他让让宫中上下把平时说的“汉子”都改为“兵士”,不许有任何例外。他的妻子信教供奉罗汉,她的孩子学习《汉书》的内容,于是宫中的人就这样说:今天夫人要召一些僧侣来供奉十八阿罗“兵士”,公子要请老师学习《“兵士”书》,下面官员听到以后都感到非常可笑。
宋朝周密作的《齐东野语》中也记载了一个故事,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一个官员名叫徐申干,是常州的知府,在生活中自己都避讳自己名字,对名字非常谨慎。有一次常州某一个县邑的县令拜见他禀报说,有一件事情我已经向上级知府申报三次了,可是一直都没有实行。
徐申干听到以后非常生气,责问他:你身为知县县令,怎么会不知道上级的名字,你不避开我的名讳“申”字,明显就是故意想侮辱我!不料这个县令本身就是个喜欢顶撞的人,听到徐申干这么说,随即就大声地说:今天这件事如果申报上级知府没有回话,我就申报监察司,还不行的话我就申报户部,申报省部,申来申去,一直申报上去,直到我死了为止!
说完,他做了个很长的揖就退下了,徐申干虽然生气,但是没有办法,因为没有法律规定这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