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经济的崩溃情况
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几乎全部接收了日伪总价值近20万美元的财产,但它并没能抓住机遇,使国统区经济出现生机和活力。
财政金融状况的好坏是衡量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国民政府在发动大规模的内战以后,军费支出十分庞大,财政赤字日益增多。1946年,全年财政总收入为1900a多亿元,而支出达55000多亿元,赤字43000多亿元。1947年,赤字上升到27000亿元,占支出总额的67. 5%。面对如此庞大的财政赤字,国民政府仅仅依靠加重税收和发行公债等手段已无济于事,便只得再次采用通货膨胀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通过滥发纸币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
所以,抗战以后法币的发行量扶摇直上,1945年8月,法币发行量为5000多亿元,到1948年8月,猛增至660万亿元。过量的货币发行必然导致物价的飞速上涨,以上海的物价指数为侧,若以战前1937年的物价指数为1的话,1945年8月为346,1947年2月达10665.1948年8月猛涨到49270000,100元法币在1937年能买两头牛,但十年后只能买三分之一盒火柴。为了挽救危机,1948年8月,国民政府开始发行金圆券,宣布强行限制物价,冻结工资,但金圆券的失败命运比法币更惨,金圆券发行数周后,物价便一日数涨。
金融秩序的崩溃,战争的破坏,使国统区的工农业生产一落千丈,出现了经济破产、百业萧条的景象。工商业全面破产,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7年底,津、沪、穗等20多个大城市倒闭的工商企业达27000多家,到1949年,整个轻工业生产比战前减少了30%,重工业生产减少了70%。农业生产也面临着严重危机,耕地荒芜,产量骤减,与战前的1936年相比,1946年的农作物产量减少了8- 12%,1947年则减少了30 – 40%。
战后,城市失业人口大量增加,1946年,京、沪两市失业人数就达100多万,就是在职工人也因物价的飞涨而很难维持生计,如1949年4月上海永安纱厂的工人月平均工资只能买到33斤大米。公教人员也困苦不堪,甚至出现了大学教授因生话所迫而自杀的现象。广大农民更是饥寒交迫,1946年各地有1000多万人饿死,1947年饥民达1亿以上,各地农村饥民遍野,饿殍载道,满目凄凉。
随着国统区经济的全面崩溃,蒋氏国民政府在大陆22年的统治也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