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社会经济生活 – 开来之家

辛亥革命后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社会经济生活

辛亥革命虽然成功地赶走了皇帝,但对下层民众来说,除了剪掉了一根辫子外,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际的好处。随着袁世凯死后全国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不断局面的形成,伴随着饥荒与动荡,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实际上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

由于革命并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关系,广大农村土地不均状况依然故我,不仅如此,一些军阀还常常乘机大肆兼并土地,从而使得情况变得更为严重。尤其重要的是,各地大小军阀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拼命扩充军队。

1914年,全国陆军不过45万余人,到1919年初,猛增到138万人。军费支出也急剧增长,1910年,清政府的军费开支为1. 02亿元,1916年增加到1.5亿元之多,1918年达2. 03亿元,这还不包括各地方军阀的实际开支。

为了应付如此庞大的开支,各地军阀除了滥借外债、增发内债外,主要就靠更加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了。苛捐杂税任意增加,漫无节制,从1912年到1919年,全国盐税和烟酒税平均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而且各地军阀大都忙于扩军备战,很少有暇顾及基础建设和水利设施的维护,维修水利和防治洪水设施经费的减少直接导致20年代华北地区出现了几次灾难性的饥荒。

当时,国内年年战争不休,战事遍及全国各地。频繁的战争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摧残和掠夺。这些军阀武装大都缺乏严明的纪律,“沿途骚扰,奸淫掳掠,惨无人道”。比如,1918年,皖系军阀张敬尧在湖南平江县宣布“三日不封刀”,纵容他的军队血洗该城。这些军队只要一有机会就到处抢劫,加上地方政府的软弱无能,各地盗匪横行,使得抢劫与暴力成了农村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常事。

频繁的战乱,沉重的负担,残酷的剥削以及人为的灾荒,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得不吞食着破产乃至家破人亡的苦果。贫穷和混乱使农民纷纷背井离乡,四处逃亡。20世纪军阀主义的威胁和骚乱造成了本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内迁徙。这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正在经受着饥饿和动荡的双重煎熬。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