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前朝遗民怎样表达不屈意志和复国决心
据萧迢天先生分析,《孔子家语》中所载孔白的名字.就有明显的影射之意。
孔白,字子上。“上”,古时通“尚”,即祟尚的意思。孔氏为什么要祟尚白色?这里面显然有文章。孔氏是段人后裔,《礼记•擅弓》里有“殷人尚白”的明确记载。而与之相对的是夏人尚黑,周人尚赤。上古三代之时,有“改正朔,易服色”的规矩。政权换了主人,一定要重新纪年,同时改变车马祭牲的颜色,以示“正统”。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商人失国,被迫做了周王室的顺民,但内心复国的意愿却不曾一日消退。到了孔白生活的年代,重振殷商己无可能,殷人的后裔只能借命名取字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了。
大约从这以后,前朝遗民在姓名上巧立心思,妙做文章.借以表达不屈的意志和复国的决心,就成了一种传统。特别是政权在异族之间转换时.这一类现象更为多见。公元1279年,元灭宋,不少士人痛心疾首。福州连江人郑思肖,就是其中之一。“思肖”之名,意在“思赵”,亦即思念赵宋江山。宋亡以后,郑思肖害居吴下,无论坐卧,从不面向北方。他擅长墨兰,但从此不画土根,理由是“中国之地为他人夺去”。郑思肖自题室名为“本穴世界”,将“本穴”二字的笔画重新组合,便得“大宋”。他还著书《大木无工空经》,“空”下无工而有木,即为“宋”,所以其实是《大宋经》。
明清之际的情形与宋元之际极为相似。明亡之后,明宁王朱权的后裔朱奔,削发为憎,又当道土,建南昌青云谱道院。他自号“八大山人”。“朱”去掉上半部分,剩下“八”与“大”,而“八大山人”四字连笔竖写,既似“哭之”,又似“笑之“。痛哭天下沦丧,耻笑蓄夷当道。他的弟弟朱道明,也出家青云语道院为道土,亦善书、面,曾署名“牛石慧”。“朱“去掉下半部分,剩下一个“牛”。“午石慧”三字的草书,颇似“生不拜君”字祥,激愤地表达出与清政权不共藏天的敌对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