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有多不易
鲜卑族很落后,但他们很有进取心,一样样向汉族学习,一步步向中原逼近。开国皇帝拓跋硅为了便于向汉族学习,将国都南迁到平城。然而,平城也不理想。第一,对于汉化国策来说,平城还是偏北,深入汉族不够。第二,他们有志于统治全中国,都城太北不利于管理政治、文化、经济更发达的中原。第三,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有限,而京城人口日益增多。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从关内运粮到平城,费时费力,成本昂贵。第四,地理环境欠佳,多山、干旱、气温偏低,秋谷歉收,云中、代郡诸多百姓饿死。
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
悲平域,驱马入方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罡风。
因此,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再南迁一些到洛阳。然而迁都触动一大批贵族的利益,阻力很大。拓跋宏对迁都之事秘而不宣。公元493年,拓跋宏亲自率步兵、骑兵30多万,说是南征齐国。到洛阳时,秋雨连绵一个月,道路泥泞,行军非常困难,拓跋宏却照样下令继续前进。大臣们对伐齐本来就有情绪,因为43年前一次南征,北魏十万大军惨败,从此一听“南征”二字就不寒而栗。如今大雨,或许是天意。文武百官跪到马前,叩谏停止进军。拓跋宏说:“如果大家实在不愿南下,那就把国都迁到这来,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敢轻易开口。拓跋宏催促说:“不能犹豫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到右边。”迁都他们不愿意,但相对来说显然比战争好些,于是不约而同站到左边。
拓跋宏委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平城,向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随后,他自己赶回平城,召集他们座谈。贵族反对意见还不少,可是一条条被拓跋宏驳回。那些人实在讲不出什么理由了,只好说:“迁都是大事,是凶是吉还是卜卦听天意吧!”卜卦结果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万一不利就前功尽弃!拓跋宏不冒这个险,连忙说:“卜卦是为解决疑难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卦?我们祖上迁过几次,不是一次比一次好吗?”
不到半年,留在平城的贵族阴谋另立朝廷,同洛阳对抗。太子拓跋恂肥胖,怕洛阳天气热,又不愿说汉语穿汉服,非常留恋鲜卑旧俗,因此被他们拉拢,密谋逃回去参加叛乱。这年8月,拓跋宏到嵩岳检查工作,拓跋恂乘机选御马3000匹,准备奔平城。领军发现异常,马上派兵严守宫门,阻止他们的阴谋。拓跋宏闻讯,立即返洛阳,追究拓跋恂,废为庶人。次年有人揭发拓跋恂又谋反,拓跋宏只得令他自尽,时年15岁,粗棺常服就地埋葬。
就在拓跋恂被废当月,恒州(今山西大同)刺史穆泰等人又谋反,推举朔州(今属山西)刺史阳平王拓跋颐为首领。这些人大都是鲜卑旧贵族及其后裔,他们不满拓跋宏重用中原儒士,也都反对迁都等改革。拓跋宏看他们有的年老体衰,未加责难,没想他们愈发放肆,阴谋叛乱。拓跋澄等人出击,及时平息,捕100余人下狱。
公元497年2月,拓跋宏北巡平城,慰问拓跋澄等人,顺便亲审叛逆,没一个喊冤叫屈。这次叛乱,留在平城的贵族只有于烈一族没卷入。从此,于烈族受器重。一些旧贵族和北方少数民族酋长反映说受不了洛阳暑热,拓跋宏也灵活,允许他们秋居洛阳,春还部落,时称“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