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西北疆域变迁 – 开来之家

明代西北疆域变迁

明初洪武时国力强盛,西北最远势力到达今新疆东边的哈密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其西则达察合台汗国。1370年察合台汗国亡后,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察哈台汗演变为帖木尔汗国,不在中国范围之内;东察合台汗居于今新疆东部,形成别失把里汗国。而居于今新疆东部的其他畏吾儿人,形成许多互不统隶的封建地方政权,“地大者称国,小者止称地面”,继续受蒙古人的统治。

当明初军队到达甘肃河州(今临夏市)时,居于青海原受元朝敕封的撒里畏吾儿来归。1374年(洪武七年)分其地为:阿端、阿真、苦先、帖里四部。次年置安定、阿端二卫,其地在今青海柴达木盆地北部托来南山、党河南山、安极尔山以南地。

几乎同时又在苦先置曲先卫,约在今青海省西北部阿尔金山之南一带。永乐后迁徙至药王淮(《方舆纪要》作药王滩,疑是),确址不详。1375年(洪武八年)又于青海湖东侧、黄河以北置罕东卫。1479年(成化十五年)在沙州一带(今敦煌)置罕东左卫。1410年(永乐八年)于原居于沙州的蒙古人地,置赤金蒙古卫(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1404年(永乐二年)于居于敦煌的蒙古人地置沙州卫(今敦煌),1434年(宣德九年)因受罕东卫侵扰和哈密卫所逼,移治苦峪(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遥领其众。1406年(永乐四年)于原蒙古人所居哈密力地置哈密卫(今新疆哈密)。以上诸卫,均受明王朝节制。所以明初西北疆境包括今青海全省至今新疆东部。

15世纪中叶以后,西北形势变化。哈密卫受到多方侵扰,1472年(成化八年)一度哈密卫城被吐鲁番所攻破,卫内迁于苦峪。后复。1514年(正德九年)终于为吐鲁番所并。赤金蒙古卫当其冲,亦受其侵,内迁肃州南山,其城遂空。其他安定、罕东、罕东左、阿端、曲先、沙州等卫,或为吐鲁番所并,或为蒙古入青海时所破,有的迁入肃州,有的四散。明朝西北屏障全失。15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瓦刺和吐蕃的侵扰,明朝放弃了这些地区,退守嘉峪关。

吐鲁番(今新疆吐鲁番)在14世纪末原为地方小国,后合并火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哈刺和卓)、柳城(今鄯善县东南鲁克沁)二小地面后,日益强大。15世纪中叶吞并哈密、瓜、沙,侵扰甘、肃州,嘉峪关外,几尽为所有,以迄明季。16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

吐鲁番以西为察合台后裔建立的别失把里王国,以建都于别失把里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而得名。居民以畏吾儿族为主。其境域相当今伊犁河流域、天山以北和额尔齐斯河、巴尔喀什湖以南地区。1418年迁都亦力把里(今伊宁市),改国号为亦力把里。

天山以南包括费尔干纳盆地,南抵昆仑山为亦力把里首辅大臣朵豁刺惕家族世袭领地。15世纪下半叶分裂为亦力把里、叶尔羌、吐鲁番三政权,其王皆察合台后裔。1514年建立起来的叶尔羌汗国不久消灭了东察合台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天山南北。1600年为最盛时,其疆域东至嘉峪关与明朝为邻,南以昆仑山、阿尔金山为界,与乌思藏、蒙古部族相邻,西南以喀喇昆仑山与乌思藏之拉达克、博洛尔分界,西面包括整个帕米尔及希瓦、瓦罕地区与印度莫卧尔帝国邻属地区相邻。1680年为准噶尔所灭。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