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天津人怎样过清明节
清明节在农历三月上旬,公历4月5日左右。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开始春耕的农耕节。
清明是人们扫墓的日子,因为对“鬼”来说,清明是个大节,如同人间的春节一般,所以人们的祭扫相当隆重。天津人将清明的“前十天”“后十天”定为扫墓期限(以前十天为佳),期间“扫墓者多,车马往来,不绝于途”。“男妇各上坟陈祭品,焚纸钱,增土于冢上,哭新鬼尤恸”(《天津县志》)。野外坟墓累累,纸钱纷飞,哭声阵阵,人们尽情地表达着对亲人的哀思与怀念。
回去时要折下柳枝插在车棚上,小孩则用柳枝编成柳条帽戴在头上。天津民谣说:“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2006年清明期间,天津市民政部门牵头举办了首次“市民文明集体共祭”活动。4月2日9时,此活动在天津市第一、第二殡仪馆同时开始举行。第一殡仪馆的仙苑厅内装饰着白色鲜花、白色气球、白色蜡烛及挽联、挽幛,仪式伴随着低回的哀乐开始,情真意切的祭文,庄严肃穆的气氛,充分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无限追思。此活动给清明节吹来一阵清风,体现了现代天津人对传统习俗的扬弃和“文明祭扫”的新理念的建设。
清明除了扫墓之外,旧时天津人还喜欢春游——到郊外踏青,并进行荡秋千、拔河、斗鸡等游戏。这不仅是因为气温回升,万物复苏,令人赏心悦目,也是因为出来活动活动筋骨,晒晒太阳,可以增强抵抗力,防止禁火吃寒食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如今的春游愈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