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国与清政府的关系 – 开来之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国与清政府的关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朝野都认为美国最友好。清廷认为:“英法美三国以财力雄视西洋,势各相等,其中美国最为安静,性亦平和。”曾国藩说:“米夷(美国)质性淳厚,于中国时思效顺。”加强中美关系,众望所归。

让我们今天不敢相信的是,清廷竟然聘用刚刚结束驻华公使之职的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政府的“钦差大臣”,反过来代表中国出访世界,此举震惊北京外交界。清廷认为,蒲安臣驻华期间“用公平的外交,来替代武力,用公平的方法,获得公平的结果”,“其人处事和平,能知中外大体”,值得信赖。当时的开放程度,有些令今天的我们也感到望尘莫及。

1868年,蒲安臣代表中国政府出访的第一站便是他的祖国——美国,并在华盛顿签订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往来“听其自便,不得禁阻”,可在指定地点开设学校并可往游学,两国侨民不得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欺,并明确规定美国支持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中国的内部事务。对此,普遍予以好评,认为这是中国与西方第一次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条约,梁启超还称赞“彼条约实为最自由最平等之条约也”。但后来有不同评价,有的指责它也属卖国条约。

据此条约,美国随后开始招华工。1894年,美国又要求与中国签订《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规定居美华工离美期限超过一年者,不得再人美境;不准华人入美国籍;居美华工都必须按美国国会通过的相关条例进行登记。

美国开始对中国奉行“合作政策”,实施了一个世纪。1870年1 1月,美国刚卸任国务卿但在国际政治舞台仍有着巨大影响的西华德访问中国,这是第一位访华的西方国家领导人,让中国顿时重拾大国地位的感觉。他在上海登陆时,第一眼看到的是中国官员出行随从如云,不由皱眉,当场对自己助手评论:

这就是帝国腐败的证据……一个国家,就如同一个人,(不可)总是惦记着过去的荣耀,尤其是在已经无能去发扬光大时。

这话在我们今天读来仍然觉得中肯。但西华德以至美国仍然对中国友好。18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将军访问中国,这是西方国家元首首次访华,也是第二位访华的美国国家领导人。格兰特将军说:“我甚盼中国自强。”他的助手杨格在给李鸿章的信中写道:

中国之大害,在弱之一字。我心甚敬爱中国,实盼中国用好法,除弊兴利,勉力自强,成为天下第一大国,谁能侮之?

李鸿章们读此信后的反应不得而知,我今天读来还能感觉到一种由衷的诚意。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