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 开来之家

历史上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台湾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开发相对较晚的地区。明以前这里的农耕业基本以高山人的经营为主,明以后闽、浙、粤等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岛上耕种,岛上农业开垦范围不断扩大。

台湾海洋性的气候条件与山地多、平原少的环境特征,使这里的粮食作物基本以水稻与粟为多,种植小麦的历史并不长,此外甘蔗等经济作物也保持了一定优势。

台湾水稻种植可以追溯至高山族时期,这时水稻的种植方式还较原始,17世纪初内地人口开始迁移入台,改进了种植技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以及郑成功时期,对当地种植业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特别是郑成功时期推行内地的屯田法,开垦荒地,水稻种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清代,上岛垦荒的大陆农民越来越多,水稻的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至19世纪后期,本区生产的稻米不但可以自给,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运往日本。

粟是台湾另一种传统粮食作物,高山族时期这种作物就普遍种植,明以后随着内地垦荒人口的增加,水田逐渐取代了旱地,清代其分布基本与高山族的分布区域一致,并随着高山族传统区域的缩小,而不断缩小种植面积。

小麦、玉米等旱地作物大规模种植都较晚,18世纪小麦的种植量仍然有限,耕作方式也很粗放,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玉米种植范围的扩展也在民国初年。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