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注意到人口问题的人是谁?… – 开来之家

我国最早注意到人口问题的人是谁?…

我国最早注意到人口问题的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他在《五蠹》中指出:“古者丈夫不更(耕),草木之食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意思是说,丈夫不耕,因为草木所结的果实就够人吃;妇人不织布,因为禽兽的毛皮已经足够穿了。不用太辛劳就能自给自足,人口少而富足,人民相处和睦。今天,一户人家有五个孩子,孩子又有五个孩子,那么祖父尚在膝下已有二十五个子孙,人口增多财富就相对减少了,人们开始起纷争,纵使加重赏罚也无法遏制。

韩非子在《五蠹》中,给出了“民争”的原因,那就是人口增长。韩非子的观点很有预见性,但在当时不免有夸大之嫌。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征战频仍,天灾人祸,人口鲜有迅猛增长,诸侯各国甚至可说是地旷人稀。中国的人口一直都不是很多,直到清代中后期,人口猛增至四亿,这才逐渐成为国家的负担。

到了清代,学者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更生居士。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后督贵州学政。嘉庆元年回京供职,以越职言事获罪,充军伊犁。五年赦还,从此居家撰述至终)在其《治平篇》中首次对人口与财富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与分析。他以一人生二子计算,认为不出四代,就发展为二十多人,增加二十多倍,田地房屋的增加则最多不过三五倍。所以,田地房屋之数常不足,而户与口却常常过剩。

洪亮吉的分析很是细致,清晰地揭示出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与生活资料较慢的增长间的矛盾。而且可贵的是,洪亮吉还指出了减轻人口压力的方法:一是“天地调剂之法”,即通过自然灾害来调剂;一是“君相调剂之法”,即国家通过政策调控。

洪亮吉的人口论有其不足与局限性,但在当时已经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了。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