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化现象中的三种的变形形态 – 开来之家

人类文化现象中的三种的变形形态

变形(metamorphosis),原意指由魔术而产生的形变。在研究人类文化现象中,它主要指依靠外部形态上的变化,直接地、可感地、具体地显露思维形态的特征。变形的形态区分大致有以下三种:

(1)人形物性。即在人身上附有某种动植物、自然现象的特征,希腊神话中的主要神祗大抵属于这一类,宙斯有驱策雷电之能,波塞冬可以翻江倒海,中国神话中的大多神祗以及苗文化中的盘瓠、姜央等均属此系,都是自然的人格化。

(2)物形人性。即在某些物上赋予人性的特征。中国文化中的所谓“神话”中,此类就很多,最著名要数那些“精变”了。让金鱼、狐狸、蛇等幻化为人们所理想或憎恶的形象,在它们身上类聚了人的品性。

(3)半人半物。这种类型在外国和中国神灵文化中屡见不鲜。中国的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炎帝等等都是。其中有人面蛇身、人首龙身、牛头人身等等,不一而足。上面我们主要是从外形的种类来划分,倘就性质而言,可分为“内变”和“外变”,前两种为“内变”即“灵性位移”,后一种称“外变”,即“形性俱易”。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形变”,基本上属于一种“前逻辑形态”的范畴。以一种“形态式想象”来观照事物,通过某些现象的直观图象而产生的一种表层反馈。具体表现为“形变”--通过想象赋予人以“物的性能”,或赋予自然界某些生物以“人的性能”。这种直觉所导致的“形”的“位移”并不是完全建立在人的大脑思维的“深层结构”里,而是附丽于最简单的模仿或类比上。

毫无疑问,“变形”的原因不能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相分离。远古时代,自然界的力量无时不在“威慑”着人们。传统的人类经济发展的原始三段论是:狩猎——畜牧——农业。这清楚地表明,在人类发展的某一时期,动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费尔巴哈说过:“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

因此,把动物神化现象或将某种超乎人类之上的动物“能力”幻化于人类自身所产生的“形变”,在世界各民族的神灵化阶段都普遍存在过。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述了许多半人半怪的动物。伊文思在克里特岛上挖掘了“米诺斯迷宫”,而“米诺斯”就是半人半牛的怪物。

欧洲历史上两个著名的洞穴里也有不少动物和半人半物的壁画。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受伤的野牛”和野牛重叠壁画,都是人们以魔幻的形式来表示丰产和祈求丰产的见证。拉斯科克斯洞穴中有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形象——“人物俱聚”图案,专家们认为:“这个形象表现的是神灵支配着动物和狩猎的成功。”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