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的门第观念
古代门第观念的影响深远广泛,无处不在,具体地说,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某些姓氏享有其他姓氏所没有的高贵的社会地位。比如说,当朝皇族的胜,就理所当然地尊贵起来。每朝每代的皇族,为了论证“国性”尊贵,动了许多心思。汉代刘姓皇族引经据典,把自己说成尧的后裔。王莽夺了汉家天下,宣称王氏出于帝舜。既然当年尧可以让位给舜,那么如今你姓刘的皇位,也该换给我王某坐坐了。
妇孺皆知的《百家胜》为什么以“赵钱孙李”开头?道理很简单,《百家性》不是产生于宋代么?宋代是赵姓皇帝的天下。等到400年后人们修撰《皇明千家姓》时,对不起,赵性你靠后稍息吧。这回轮到朱姓坐头把交椅了。别不服气,皇帝不是改由性朱的做了吗?
又过了300年,清代出现了《询制百家姓》,开明的康熙皇帝比较谦虚,不让爱新觉罗氏抢先,而把孔夫子抬到前头,将孔性置于《御制百家姓》之首。
仅仅是“国性”尊贵,倒也让人不得不服。但实际上,享有特殊地位的家族,远非“国姓”一家。从东汉开始,士大夫集团中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汉武帝时,专立儒学《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治学者多专攻一经的家族。他们的弟子成百上千。这些人通过经学之门入仕途,做高官,形成不少累世公卿的豪门大族。例如,世传欧阳《尚书》之学的弘农杨氏,白杨震以后,四代皆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世传孟氏《易》学的汝南袁氏,自袁安以后,四代中竞有五人官居王公高位。这些人经济上是大地主,政治上是大官僚,门生故吏通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
这些家族,也就成为所谓门阀世族。门阀世族在本州、本郡一手遮天,完全不把地方行政长官放在眼里。相反,州牧、太守们倒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否则便坐不稳自己的位置。门阀世族的势力之大,到魏晋南北朝时登峰造极。为了确立门阀世族的法定高贵地位,还出现了官方的姓氏学。据《隋书•经籍志》载:
自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诺系。言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娶,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今史以掌之,任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几百宫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言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阂,副在左户。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藉;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常威者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不分南北,种不分胡汉,豪门大性都显示出社会骄子的傲气和霸气。西晋东迁,中原地区的王、谢、袁、萧等豪门世族随司马害逃离故土,仍不失显贵气度,始终是东晋及南朝政权的主要支柱。世代定居江东的朱、张、顾、陆四大“吴姓”豪门,尽管依旧钟鸣鼎食,但与王、谢、袁、萧相比,总觉矮人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