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行于民间的各种各样的“灯” – 开来之家

古代流行于民间的各种各样的“灯”

花灯

花灯,又名“彩灯”,起源自汉代悬挂在厅堂梁上的照明灯具。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考究,种类繁多,名称别致,有流苏灯、霓虹灯、宫灯、莲花灯、纱灯、吊灯,还有满天星、俏媳妇、一朵花、蒺藜球、金鲤鱼……千姿百态,五彩斑斓。从造型上看,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玩赏的走马灯。中国的花灯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

走马灯

走马灯又称跑马灯、串马灯。外形呈宫灯状。在走马灯内中主轴上端装一风火轮。风轮周围或贴人物故事,或用线吊起骑马之类的剪纸。当灯笼内灯烛点燃后,热气上升,形成气流,因而推动叶轮旋转,于是剪纸随轮轴旋转。它们的影子投射到灯笼纸罩上,灯屏上便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故名走马灯。

走马灯虽是个玩具,但与近代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是一致的,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

无骨花

灯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当时人称无骨花灯为“唐灯”,也叫“神灯”。相传,唐开元年间,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了路,被一仙女所救,并赠他“神灯”一盏。此灯造型另0致,工艺独特,制作精美,小巧玲珑。更神奇的是,灯身没有骨架,全部是用一种“水上漂”的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且轻巧能飞。它引领秀才安全返家。秀才回家后,为了纪念这一奇遇,按“神灯”的模样进行仿制,制成后悬挂在自家门前。人们见后都深感惊叹,纷纷进行仿制。此后,这盏“神灯”的制作工艺便流传于民间。

龙灯

龙灯在我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地区,均有舞龙灯的习俗,为节日添加了喜庆氛围。龙灯的形象各有特点,多用竹、木、布、纸等扎成。龙身每节长一米五左右,每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都是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表演的形式上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南方各地夜间舞龙灯,在每节上均点起灯,舞动时巨龙翻飞,气势不凡。

面灯

面灯,就是用面做的灯。正月十五前,家家用各种面食制作灯彩,用豆面做的叫“银灯”,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灯”,用荞麦面做的叫“铁灯”。面灯凹处放油插捻点燃,节日过后吃掉。

面灯的形状多种,有碗灯、龙灯、勺子灯、属相灯、动物灯等。一般面灯要做成碗状,称为碗灯。勺子灯,是孩童们最喜欢的,是大人专门为孩子制作的灯。勺子灯的做法是把面捏成勺子的形状,并捏一个小老鼠趴在勺子沿上,小老鼠的眼睛用花椒粒代替。到了晚上,在勺子里倒人植物油,用一根火柴梗缠上棉花,而后把棉花浸湿了油后点燃,寄托着长辈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殷切祝福。

河灯

亦称放水灯,是一种流传于全国的习俗,大多在上元、中元和中秋进行,有超度亡魂、祈福娱乐等多重含义。河灯普遍做成荷花状,固定在木板上,入夜在河中施放。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晚,江苏等地的群众用各色彩纸做精巧玲珑的船形灯,装上蜡烛或少许豆油、灯草,由老者架小船燃放。河灯漂浮水面,随波逐流,五光十色,十分美观。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