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古人祭祀的“四祭"、“三牲” – 开来之家

略说古人祭祀的“四祭"、“三牲”

祭祀是宗教最主要的活动方式之一。古人举行祭祀活动,一是出于对天地及先祖的崇敬和感恩之情;二是欲求以此能够风调雨顺、获得保佑,实现自己的夙愿。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祭祀活动的鼎盛时期,由于受各种礼教及条件的限制以及得求夙愿不同,三代所使用的祭名、祭品也不尽相同。但将其归纳起来,祭祀的名称和祭品主要有四祭、三牲。

从“祭”的含义来说,祭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祭像人手持肉块供在神主前,表示供奉。“祀”是个形声字,辛为形,从二(代表天上),三竖笔分别代表日、月、星,表示上天垂下的天文图象,人们通过观察图象用来考察时世的变化。

据《礼记•祭统》记载:“凡祭有四时,春祭曰杓,夏祭曰稀,秋祭曰尝,冬祭曰忝。杓、稀,阳义也。尝、熏,阴义也。稀者阳之盛,尝者阴之盛。故曰‘莫重于稀尝’。”这里是说:古代(先秦以前)一年四季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春天的祭祀叫做杓,夏天的叫做稀,秋天的叫做尝,冬天的叫做燕。杓、稀取阳义。尝、蒸取阴义。夏天是阳气极盛的季节,冬天是阴气极盛的季节,所以稀、尝是最重要的两种祭祀活动。有关学者认为,这里指夏代的四种祭名,周代把春天的祭祀叫做祠,把夏天的叫做杓。关于把春天的祭祀叫做祠,《礼记•月令》中说:农历二月,祭祀不用牺牲,而用玉器、毛皮和缯帛。许慎在《说文解字•示部》中解释说:这是因为春天用来祭祀的物品少,而仪式文词多的缘故。关于夏代把夏天的祭祀叫做稀,清代文学家朱骏声在《通训定声》中解释说:汉代儒家把夏天的祭祀叫做稀有三种说法,一是郊祭之稀,即祭天,是王者之大祭;二是稀祭在殷代是天子诸侯祭祀宗庙的大祭;三是时祭之稀,是宗庙四时祭祀之一。从这些解释中可以看出,我国夏、商两代使用的祭名是按照阴阳学说而定,受条件的限制,周代使用的祭名则是参照祭品的多少而定。

“牺牲”是古时祭祀用品“牲”的通称,即祭祀所用的贡品牛、羊、豕(猪)。养在栏里到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叫做牢,养在圈里专门用作祭祀的羊叫做宰。动物的毛色纯为牺,动物的完整无缺为牲。当然,祭祀所用的供品还有很多,如:鸡、犬、鱼、酒、黍,等等。但在先秦之前,什么身份祭什么神,使用何种祭品都是有一定秩序和严格规定。

据《汉书•郊祀志》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而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大夫祭门、户、井、灶、中雷五祀,士、庶人祖考而已。各有典礼,而淫祀有禁。”《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i,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在祭品的使用上,更有严格的规定。《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