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姓氏、名字、别号与谥号 – 开来之家

古人的姓氏、名字、别号与谥号

在中国,上古人有姓有氏,姓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传下来的族号,氏是族的分支。那时孩子“知母不知父”,子女用母姓,故姓从女从生,而且很多姓是女旁。如姜、姚、姬等。

后来子孙繁衍,姓氏由来很多,有的是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有的用祖先分封的国家,如齐、鲁、吴、陈、徐;有的用祖先的爵位,如王、候、公孙;有的用祖先的官职,如司马、司徒;有的用祖先的职业取姓,如陶、卜、巫;有的是祖先居住的地方,如西门、东郭;有的用动物名,如马、牛;有的用植物名,如杨、柳;有的用季节名,如夏、秋;有的用颜色名,如白、黄。

有的是少数民族姓氏的译音,如宇文、呼延等,周代贵族有姓氏,平民则无,战国以后,姓氏界线渐渐模糊,到汉代则通称为姓。

姓氏、名字、别号

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不相同。婴儿出生满三月,由父母取名,男孩到二十岁成人,行加冠礼时,才给取字;女孩十五岁成人,行笄礼(盘发插笄)时取字。

在称谓时,上古先说字后说名。如屈原名平,屈是姓,原是字,平是名。汉以后,则先说名,后说字。如项籍,字羽。曹操字孟德。

古人还有别号,用两个字或四个字。如欧阳修,别号六一居士。还有名人写作文章时用名,如文学家沈雁冰,笔名茅盾;周国辉,笔名颖南、扬虹等。

这样,人们在相互称谓时,就较复杂,又感到对人称字称号不够尊敬。于是就有称官爵或地望(生地或住地的)。如杜甫曾做过左拾遗,故人们称他“杜拾遗”,柳宗元山西河东人,人们称他“柳河东”,又因他曾在柳州做官,故又有称“柳柳州”。

谥号

古代帝王、诸候、大臣等死后,朝廷给予一种称号,曰“谥”,赐谥之制,实始于周也。秦始皇时被废除,至汉初恢复。谥号原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其实大多数是虚假的。但一个人有了谥,则又多了一个别名。谥号在上古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二三个字的,如平、灵、惠、孝文等,又如诸葛亮谥号忠武,岳飞谥号武穆,这些都是朝廷赐予的。此外还有私谥的,往往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如颜延年为陶渊明谥“靖节”,宋张载门人为先生谥号“明诚先生”。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