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五次地缘战略变化背后
我国地缘政治战略的选择与变化,不但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有关,而且与我国所处的地缘政治区位有很大关系。
从1949年以来,我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经历了五次变化,大体上是每十年发生一次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成为战败国,英国与法国虽是战胜国,但政治、经济地位已大大削弱,只有美国与苏联成为真正的政治与军事大国。苏联在击败德国中,进军东欧,占领了德国的东部。在亚洲,苏联击溃日本关东军,占领库页岛南部与整个千岛群岛。从东北亚的太平洋之滨,直到德国的易北河东岸,苏联横跨欧亚两洲,相跨一万公里,连成一片,成为地道的欧亚大陆中心及控制东西两翼的陆权大国。
而位于北美的美国,在战争中越过大西洋、开辟北非战场、进攻意大利,开辟第二战场、进军德国。在欧洲,与苏联平分欧陆;在东方,击败日本的海、空力量,攻占太平洋诸岛,逼降日本,占领日本本土。由此,美国成为跨过大西洋、太平洋,分别在西欧与日本建立起桥头阵地,形成对苏联陆权国家进行包围的海权国家。
中国处于欧亚大陆的边缘,正好介于陆权国家的苏联与海权国家美国的势力范围的中间地带。中国不仅有广大的领土,而且是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大国。介于中间地带,何去何从,对陆、海大国形势至关重要。美国想通过对蒋介石政权的支持来控制中间地带的中国,但是,解放战争中失败的国民党残余败退台湾一隅。美国失去了对中国的控制,但仍然坚持对新中国的敌视政策,拒不承认。
当时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成为真正的政治独立大国。但是,在经济实力上和军事装备上,中国仍然是一个弱国。在面对美国封锁、遏制和拒不承认的情况下,中国只有选择与苏联结盟的“一边倒”的地缘政治战略。
由于中国地缘区位于陆权与海权之间的边缘地带,在刚刚革命成功而又受到海权大国威胁时,采取倒向陆权的苏联。这样虽然在背后有了依靠,无后顾之忧,但作为陆权集团的一员,则在其东翼承担着与海权美国正面斗争的主角的角色。结果,在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我国的边境时,我国就挺身而出与美国进行了一场武器装备极不相称的大拼。
在这场斗争中,中国的部队阻止了美国的进攻,不仅保卫了朝鲜、制止了战火的扩大,而且保证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由于与陆权及海权两个大国都改善了关系,创造了一种和平和稳定的环境,就使我国可以把主要力量全部用于经济建设与经济改革。正是这种与美苏等方位的地缘政治关系,使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与此同时,不但与英国和葡萄牙顺利解决了香港与澳门回归祖国的问题,而且对台湾也打开了两岸往来的大门,为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