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 开来之家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的“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众多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并为如何对待现实和改变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相互争论辩驳,这种局面后世便称之为“百家争鸣”。这一过程始于春秋末期,结束于秦始皇统一天下。

三代以前人们关注的是天命与鬼神,但到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如果从总体看,周朝建国后,便开始重视农业,重视人事,而“学在官府”的状态又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没有文化。

平王东迁之后,出现诸侯强横,天子失去尊严的局面。到春秋中后期,原有的秩序被破坏。面对现实,一些哲人从天命和鬼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考虑人事的作用。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极度混乱。周王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形同虚设,等级制度面临全面崩溃。

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局面,许多哲人和思想家纷纷发表看法,提出拯救衰败局面的思想主张。最开始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是孔子,但由于他始终不在位,也没有得到任何诸侯的真正重用,因此他的学说无法得以推行。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许多思想家对于孔子学说进行批评并提出自己的思想,互相辩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诸子百家中,最有价值而且对后世影响最大者是四家,即儒、道、墨、法。儒家主要代表是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主要代表是老子、庄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是韩非和李斯。法家是战国末期才出现的,而此前影响巨大者是前三家。

就三家思想最主要倾向看,儒家是维护旧制度者,而道家和墨家是否定这种制度,想推翻这种制度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也是百家争鸣的引发者。因为没有他不遗余力地维护周礼,就不会出现后来反对这种制度和否定周礼的学说。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