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是哪个皇帝设立的,浅议清代军机处的作用
在电影《垂帘听政》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以肃顺为首的军机大臣们为反对慈禧干政,便进行了“罢工”斗争,个个悠哉游哉,钓鱼的钓鱼,睡觉的睡觉,军机房中,奏本堆积如山,无人处理,这一下子就使全国政务陷于瘫痪,慈禧慌了手脚,不得不作出让步,国家机器才得以重新运转。这段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军机处在清朝行政机构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军机处是哪个皇帝设立的呢?
军机处是雍正帝为处理与西北准噶尔部作战的紧急军务,而设在宫内的暂时机构,但后来演化成了清朝的核心政治机构。
皇太极在位时,确立内三院、六部,通政司的行政体制,奠立了清代官制的基础。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置大学士和学士,撰拟诏旨,参预机密。顺治入关之后,仿明制改为内阁,有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族六人,汉族四人;还有侍读学士、侍讲,中书,笔帖式(文书)等官。大学士中冠以文华、武英二殿之名者为首辅,协办大学士称为协揆,这是清代文臣的最高荣官,尽管名声好听,却不如明代有实权。因为清朝最高权力机构先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是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贵族诸王组成,也称为“国议。从清立国到入关之初,“清朝大事,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反映了清初贵族共同执政,而皇权比较弱小的历史实际。
贵族专权对皇权不利。康熙中叶,借口用儒臣为皇帝讲经史,应酬诗文,选拔一些翰林出身的官员入直宫中皇帝读书的南书房,称为南书房行走。他们的实际工作却是帮皇帝草拟诏旨,发布政令,康熙是以此来削弱“国议”之权的。雍正时进一步加强皇权专制,军机处取代了南书房的地位,“国议”权力日益势微,终于在乾隆五十六年被明令取消。
当然,在皇权的淫威之下,军机大臣们的日子也不好过,精神负担非常重。有一大臣竟至得了人为的性格分裂症,他“入直军机,三十余年,见人从无疾声厉色,礼貌之周到,虽于童子亦不肯忽也”,俨然一谦谦君子人。 “而退直入家,则性气殊急”,动不动就要打鸡骂狗,把一腔恐惧转化成无名怒火,撒到家人身上。这个小故事所描述的,正是当时军机大臣们朝不保夕,诚惶诚恐地过日子的真实情况。
有人说,清军机大臣的作用,和汉唐的宰辅几无差别,事实是否如此,我们可以拿军机大臣与汉唐宰相作个比较:清军机大臣丝毫没有独立处理事务的权力,一切皆唯圣旨所从,这远较汉唐宰相为逊色,军机处没有官署,不能直接执行政务,只负责下达谕旨于各机关执行,所以,军机处尚非一独立的,正式的衙门,这也与汉唐宰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