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出自哪里?… – 开来之家

“名不正,言不顺”出自哪里?…

“名不正,言不顺”一语出自《论语•子路篇第十三》。意思是: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春秋战国时,卫国上演了一出父子争位的闹剧。卫出公蒯辄是卫灵公之孙,他的父亲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境。

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他的父亲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了蒯辄拒绝,于是出现了父子争位的现象。子路就此事问孔子。孔子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正蒯聩与蒯辄的父子之名,子路则认为孔子太迂腐。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后来,人们把“名不正,言不顺”理解为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名不正,言不顺”原文: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