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帮忙帮在要紧处。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应”,意思是一样东西的价值和需要成正比。有一个寓言说,一只公鸡在觅食,忽然看见一颗珍珠,这公鸡对珍珠说:“我知道对人来说,你很值钱,但对我来说,却不如一粒大米!”这就是对边际效应的通俗解释。
毛主席说过,“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情况下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得到的帮助也就不同。如果我们在给别人帮助之前,不先了解别人的需要,想当然地凭自己的想象去帮助别人,就会出现“从小河里挑水送给长江”的现象,你费了力,别人却根本不需要,甚至会给别人添乱、找麻烦。有个俄罗斯的民间故事说,有一个农夫和一只熊是好朋友,有一天,熊去找这位农夫,这位农夫正在一棵大树下呼呼大睡,忽然,一只苍蝇飞到了农夫的鼻尖上,农夫动了一下又睡着了。为了让自己的朋友好好休息,熊决定帮助自己的朋友,它蹑手蹑脚去抱来一块石头,对准苍蝇狠狠地砸了下去,苍蝇被打死了,熊的朋友,那位可怜的农夫的脑浆也进出来了。这个故事的原意是告诉人们:有一个愚蠢的朋友比一个聪明的敌人更可怕。因为这样的忙,谁也不需要帮!
边际效应告诉我们,我们在给别人帮助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别人需要什么、最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再决定怎样帮助:最需要经济帮助的,我们可以慷慨解囊;最需要物质帮助的,我们可以在物质上努力满足;最需要交流的,我们应该经常谈心;最需要激励的,我们应该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最需要疏导的,我们应该及时疏导……在帮助的过程中,牢牢地把握住“度”.这样,才能好钢用在刀刃上,帮忙帮在要紧处。否则,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出现“出力不讨好”,出现“马屁拍到马蹄子上”的现象。就会搞成“画蛇添足”,人为地制造累赘,成了“帮倒忙”。
二是关注弱势群体,避免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源于《圣经》中《马太福音》的一个故事:一个富人要到外国去,就叫了三个仆人来给钱。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主人回来后,给了五千的这个人用这些钱做生意又赚了五千,给二千的那个人用这些钱又赚了二千,但那给了一千的人却仍只有一千,因为他把钱埋在了地下。主人重赏那赚了五千和二千的人,要那埋钱的家伙交出那一千。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根据上面的故事提出了“马太效应”这个心理学的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砦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