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宁安舞蹈有何特点?… – 开来之家

历史悠久的宁安舞蹈有何特点?…

宁安舞蹈艺术历史悠久。该地自古以来,满族歌舞之风就很浓。清人杨宾的《柳边记略》中记载:“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日蟒式。另一人歌,众皆空齐二字和之,谓之空齐。犹之汉人歌舞,盖以此为寿也。”

清中期以后,宁古塔副都统衙门和十二旗佐,每逢过年和元宵节,经常举办大型秧歌和舞蹈。一些官宦世家,每逢老人寿辰,也举行庆寿歌舞。真是家家歌舞,年年秧歌,出现过一批又一批歌舞、秧歌名手。如旗务堂关云武和宁公(名字记不清)以及两人的弟子梅崇阿、多尔泰、副都统庆大人的二夫人和梅关氏、傅郭氏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歌舞名手。民国又有张福来、姚秧子、梅淑琴等人,也都是熟练的歌舞能手。

1931年,在梅氏家族中提议,要培养一批青年男女学习满族舞蹈,得到全族同意,由自己出钱购买一些简易服装和道具。从梅姓家族中选出6名,又吸收6名梅姓亲属子弟参加,于1931年10月在西园子(宁安镇红城村)梅家大院举行拜师仪式。学员和他们的父母以及梅姓族长也都参加这个典礼。在12名学员中,只有傅英仁和六表姑梅淑琴学得最全最熟,其他人因种种原因都没坚持到底。

1953年,傅英仁表叔张福来到傅家(他是多尔泰之子),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女真秧歌和扬烈舞,并且年年举办这两个秧歌会。傅英仁又和他复习了一次并做了详细记录。再加上1941年他用文字整理的“龙门阵”秧歌,共6种舞蹈都形成了文字记录。

《渤海国志》载:“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锤。”据《宁古塔记略》载:“满洲人家欢舞,名曰‘蟒式’。有男蟒式,女蟒式,两个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岁或喜庆之时。”《清史稿》乐志八中载,清代蟒式舞中的扬烈舞戴面具者有32人之多。其实,满族民间的“玛虎”舞,辽金以来“寿宴节庆喜罩玛虎面,踢踏雀跃,家藏多者,达百余件”经过普查和挖掘,完全证实了史书所载。普查证实,在满族中流行最广、每个家族都有的,是满族祭礼腰铃舞,也叫萨满舞。

萨满舞是满族祭祀时跳的歌舞。表演方法:一般是两人或四人,他们手持单鼓,腰束腰铃,身着罗裙。边舞蹈边说唱。表演形式简单、灵活,唱词不固定,曲调纯朴,鼓声和腰铃声响亮。整个舞蹈活泼健康,富有民族色彩。跳萨满舞时要甩腰铃,腰铃要甩圆,和鼓的节奏相同,上身要绝对平稳,这很需要功夫,不经过一段刻苦练习是甩不好的,甩出的声音要铿锵洪亮,韵律和谐,这声音象征着云雷搏击风流。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