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的精神保健 – 开来之家

旅游中的精神保健

众所周知,现代人在获得了相当充分的物质享受的基础上,越来越追求完美的精神享受。而旅游观光,周游世界,便可以有效地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我国古代的很多文学家、大诗人,如王羲之、白居易、苏轼、徐霞客等都是喜欢旅游的。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去接近大自然,山上的清风、海边的红日,是大自然对人们的恩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山不在高,贵有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峰岭之胜,在于深秀。

提高心理素养,是旅游者尽兴游览、陶冶性情的重要环节。要使旅游有修身养性的妙用,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文化和鉴赏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上,名哲先贤、科学巨匠、文艺大家、骚人墨客、政治豪杰、军事奇才、民族英雄、革命先驱,层出不穷,光芒四射。他们不仅给后世留下了永不泯灭的精神财富,而且在中华大地的青山绿水之畔、乡镇市井之间,留下数不尽的令人缅怀的遗踪胜迹,再加上名人身后的纪念场所,名人笔下的山川风貌,以名人命名的景致,成为分布广泛的旅游地。它们融汇了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显现了历史风貌、人物事业、山川景胜、造型艺术,寓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于觅古览胜之中,并伴有浓重的审美情趣。

此外,由于我国历史悠久,远古文化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古代工程、寺庙石窟、陵寝墓葬、雕刻、绘画、园林建筑,以及革命文化和纪念地遍布各地。踏看祖先的遗迹,欣赏古代匠师的艺术杰作,领略中华文明的辉煌成果,发寻古探奇之幽思,汲取精神营养,别有情趣。

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旅游活动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极好方法,经常参加旅游,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福利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病和虚弱现象”。

因此,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健康者,不仅要躯体无病,而且还要精神愉快,心理上健康。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前进、经济的发展,“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精神因素影响人体情况将越来越显得复杂,重视、发展和创造精神保健和心理疗法显得更加重要,而积极发展和参加旅游活动,则是精神保健和心理疗法的重要一环。

旅游活动尽管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保健,但要圆满地达到旅游的目的,在旅游中还必须加强精神保健,具体做法是:

(1)培养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祖国医学认为,“养生莫如养性,养性莫如养法”,“有法则乐,乐则能久”,就是说,养生要养其根本。人的思想、情志、心理等是生命的根本。只有有了好的道德风貌,精神才能安静、平和、乐观、愉快。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