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好人是做给别人看的吗 ……
老好人是做给别人看的吗
在外做好人,回家发脾气,这种人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从自体的角度讲,他需要赞美、认可、承认,所以,在外做好人,是为了获得外人的支持和认可。像大女人30出头丧夫,她必然感到弱小无助,那她只能‘做乖乖孩’,来获取外人的关注和支持及认可。注意,如果顺利,当然,能获得一定的高兴和满足,但,背后,却是基于恐惧、孤独、弱小的。所以,这并不是平常人们理解的‘喜欢这样’,倒更像是无奈之举。回到家,就会出现‘迁怒现象’,怪家人无用,才让自己在外巴结人,吃屁。的确,他在家发火,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他在外努力维持,‘还不是为了家?!’在外其实自己也受伤,但还是坚持做了笑面人,为了‘某种利益(比如支持、同情、帮助、认可等’)。回到家,家人其实是‘利益享受者’,潜台词:‘我在外受了那么多憋屈,还不是为了操心你们?!’所以,回家对这些‘寄生虫、依赖者、又帮不上忙’的人发火,就显得‘自然、正常’多了。
这个,自体心理学,有揭示。‘自体缺陷,自体受损’。
不过,我常常看到人们解释自恋为‘自私自利’,这就误导人了。所以,我以前多次疾呼:“弄反了、过犹未及、马太效应、适得其反……”因为,这些人这种行为的背后,是空虚、脆弱、弱小、恐惧、不能承受之重。
上面提到,这种人,回到家,把家人看成是‘负担’,是‘还不是为了你们’。这也看出,这种人,有一种被剥削、被吸干、被抽取的感觉。从‘自体客体’讲,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被父母要求,被父母‘利用’,和被父母寄托厚望。
自恋者,看似‘自我中心’,看似‘只爱自己’,其实,他背后有个‘抽水机’,他一直在‘被榨取’,或者一直‘操心、被利用’。
就像某心理学家所说:‘自恋者爱自己,就像爱他人一样无能。’而用NLP的原则,自恋者,其实在采取他的最佳选择(不得已啊)。
小时候,我被父亲突然安排考完三中,面临如果考不上,就无学可上的危险。而父亲只用了‘再说呗’,就继续睡觉。当时,我很无助、害怕,就自虐式的,当起了‘乖乖孩’,也就是当起了好人,什么活都干,也不计较吃穿。我这个‘好人(乖乖孩)’,背后是‘被抛弃的恐惧’。
你说,一个人,在外‘当好人’,你喜欢当好人吗?你当当试试?对,你看着都累。你是很难像他一样,那么做‘好人’的。他竟然做成了,还被你嫉妒地说他‘自私自利’,他容易吗?他不简单啊。
昨天,我就想那个案例:说,某小孩子,在过一个坟场时,害怕,被父亲斥责为‘没用的胆小鬼’。从此,这个孩子,怕坟场,怕死亡。
怎么回事?这个孩子,多次想‘不胆小’,他试图一个人穿过那坟场。就算一个人穿过了坟场,那又何必呢?何必走这个形式呢?这不成了‘做样子的“假自体”’了?(这不就是‘自恋’者的行为吗?)
这小孩子,因为害怕坟场,而被父亲‘嫌弃’,他为了表现给父亲看,为了不让父亲嫌弃,就不顾‘里子’,只顾形式地,带着极端恐惧去自己穿越坟场。我们说,这孩子很‘有志气’,可是,这是不是有点‘重形式’?(做给人看,求认可,求赞美,这不就是自恋行为?)
我们来探究探究,一个孩子,怎样才能算‘不怕坟场’?首先,怕,很正常,谁都怕。那,孩子应该知道,怕,并不丢人。可以怕,不丢人,不要逼他。他自己就会去模仿探究那些不怕的人,并且因为逐渐地不怕了,感到自豪,了不起。——注意,这是有‘内在补偿性’的,他自己的自豪、了不起的感觉,极大地奖赏了自己。那,他就不需要外部的认可、赞美了。
我们对比上述小孩,他强迫性地,去走坟场,就是因为不服气父亲的嫌弃、鄙视,但走过之后,他极大的恐惧、付出,让他需要补偿,而这个补偿,是外部的,需要父亲给予。如果父亲没有及时地给予,小孩子,就有一种‘亏、怨、不服气’的心理,这种‘负面心理’,就是一种内耗,而不是给养(相对于好状态YIqiG.Com)。
自恋者,往往都有显赫的成绩,但内心却枯竭。因为他做事,是给‘父母、外人’看的,常常是因为‘不服气被鄙视’,从正面说,就是需要证明自己,潜台词:‘你们小看我,你们嫌弃我,我就要证明给你们看,我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用好听的词说,这叫‘有志气’。但证明了之后呢?这个付出、这个硬撑,值得吗?我想,如果获得了期望的认可、赞美,可能还好。可是,‘肇事者’会道歉、认输吗?还是会变本加厉?
这个强行个人闯坟场的小孩,将来一定也会耻笑那些怕坟场的人,这不又成了‘夸大自体’了?从父亲那里,获得不了赞美认可,只能自己去‘制造’了,通过贬低别人,变相地抬高自己。
我曾经很困惑父亲的胆小,他辩解了一些理由,我不服气,就强行示范给他看。像这个,跟上述孩子差不多。我‘很有志气’地,做了很多事,有许多,就是要‘做给父亲看’。但,这个做事,我的付出,并没有多少‘内在奖赏’。所以,我后来看到‘胆小怕事’的人,就讥讽斥责,难道?这里面,有变相要补偿的意思?有寻求心理平衡的意思?(因为我自己有巨大付出,而没有获得内在补偿,外界补偿也不够,所以,心理不平衡。这种情况下,就有一种欲望:‘让你也尝尝我当年的滋味。’我斥责他们胆小鬼,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发泄,有一种破坏力。除了破坏冲动外,还有什么正面要求么?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问法:‘别人怎样的反应,我会感到舒服?’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我希望对方,能像父母一样,安慰我,安抚我。——我简直佩服科胡特了,他天才地说,这是‘自体客体移情’)
哦?当时不服气,觉得自己被冤枉了,被误解了,所以,我非要‘证明’给他们看。这里面巨大的付出,里面有很多的委屈、赌气,如果最后得到了‘补偿性地认可、赞美’,倒还好。但如果不足,就会有破坏性的冲动。哦?这里要提一提,似乎光赞美认可,还不够,那种安抚、安慰,还是很需要的。这有什么区别?我们换个例子,或许能说明:假如某人羞辱了你无能(于某事),你不服气,最后击败了他。他认输了。但这并不能完全弥补你,最好,对方能安抚你,对你道歉,对你示好。如果,你仅仅是打败了他,他灰溜溜地认输跑了。那,你可能会落下一个毛病,今后,你经常去羞辱别人(关于这个方面的事)。而若那个被你打败的人,对你道歉,安抚,让你化解了‘怨气、仇恨’,你就明白,对方是没有恶意的。你就没有了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