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憾中学会自知自处很重要
生活中我喜欢追求朴素的新意,但不标新立异,这也许是源于内心的一种诉求吧。
家里的布局,每隔一段时间,我都想要一个调整,把家里的家具摆设重新布置了,整个空间格局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那些能够挪得动的家具,我会想方设法使了劲地去挪,搬不动的就想方设法利用它不动的状态更趋于合理和完美化,这迫使我必须要开动脑筋才能完成这件事情。
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满心期待,如果那些家具物什都被安置了可以移动的滑轮多好,就不用如此费力了,可以随着自己的性情移来移去。如果我会打造家具,一定要做出这种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物件。
对这种物品需求的局面性,无奈之中总是充满着遗憾。后来通过心理学解释慢慢地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真相是源于要满足内心的某种匮乏感,通过这种空间上的变换,从中我希望得到什么,那是内心深处潜伏的未被满足的某种渴望。
当我能够认清我与物品的关系,那其实是我还没有处理好自己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凡事总是过于祈求完美,不能很好的接纳那些来自生活的缺憾,这也是曾经无比痛苦的根源。
我们常常通过某种情境的触发,通过某些人带给我们的某些事件的触发,在经历无比痛苦的挣扎过后,才深味,慢慢地认清导致我们痛苦的真相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对诸多人事物的渴求,也是源于自身的需求。我们对一个人的爱,也希望那个被爱的人能够做出回应。但也由于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不同,所表达的信息无法以同样的方式传递回来,那些不能被感受到的部分,就是彼此之间的差异,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就是造成不能共情的问题所在。
在现实生活里,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是对等的。 每个人也从来不会成为谁期望的那样。即便我们的爱人也成不了我们期望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质和个性,谁会为谁的期望负责呢。而生活在被别人期待中的人也一定是很疲惫。
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自己成为自己所期待的模样,就不会有压力。随性是生命最真实的一种状态。现实生活里,我们只有打开层层包裹自己的那些心灵包袱,释放出最真实的心性,才能真正回到自己的内心。
一个人对自己真诚很重要,当无法从外部生活中获得圆满时,内在心灵的圆满,可以让一个人在现实生活的匮乏和缺失里,找到人性里那些未被觉知的丰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