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放下去旅行 – 开来之家

把心放下去旅行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旅行的文章,却始终难以下言,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对于富丽堂皇的地方去的少?还是对高大上的地方没有太多的感悟?看到小学生的爱情诗,终于鼓起勇气,毕竟写自己所想,何须在乎是不是合群?对于文章来说,本就是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一种劳作,心坦然。

  对国内大部分家庭来说,旅行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毕竟所得财物有限,在预算出日常、房贷、车贷、人情、老人赡养、子女教育外,就显的捉襟见肘,甚至拮据起来,即使有结余,也被其他更有必要的计划所侵占,旅行于是一拖再拖,于是时间排到了毛里求斯国去了。

  时间上,中国的假日也是有限,加之人口众多,工作辛苦,一份工也甚是珍贵,请假去旅行,即使有这样的想法,老板也很难应允,何况很一部分人为那份还过得去的薪水,于是连请假的想法也不敢有了。于是就剩下节假日,而大部分人的计划都定在了节假日,于是各种拥堵、各种烦躁随之而来,即使到了景点,也只是在数人头,于是乘兴而去,不说败兴也是意犹未尽而归,于是对旅行渐生惨淡,久之,遂认为旅行就那么一会事,提兴不起了。

  如果在中国你认为到故宫去拍张照片、到乐山去留个纪念、到黄山走过那些栈道这些算是旅行的话,其实就把旅行的概念给变的狭小浅显了,与其说你是去旅行。还不如说你只是证明自己也和一些朋友、同事一样,我也去过这些地方,有了与他们平起平坐的理由或者对等谈话的资本,不是说这种心态是错误的,毕竟在当下,大家中的多数以这样的心态活着。

  旅行是一个由眼、入心再触及灵魂的一个过程,只是大部分人不愿意也没时间去追求罢了。比如说你到西安,看秦兵马俑,你只是被你眼前的景象震撼着,意义其实不大,最起码始皇帝也睡不安稳,当你想到最初的秦国疲穷于西垂一隅,被山东六国视为未化之地,甚被瓜分的危险时,此时中国出现了最难能可贵的君臣际合,秦孝公与商鞅,穷二十年之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变法,于是有了黑色大秦的精锐甲士,秦在法制的轨道上,历代君王励精图治、广纳贤良,始有始皇帝的文治武功,最后才有华夏一统及眼前雄伟壮观、惟妙惟肖的兵马俑,旅行变的立刻立体起来,也变的有意义起来。

  再比如说你在西安看到那高挺坚固的城墙,你多问下为什么这里曾是华夏文明史上最繁华的帝都,你翻开历史和地图你慢慢发现,渭水在这里滋润了当时最好的平原,潼关锁住了最坚固的国门,而西北勤劳善良的人民可供养着最好的战士、最充足的钱粮,如果你再对比一下现在他们在中国的地位与经济发展,你不会升起些许的感叹与唏嘘?

  记得一次到华山脚下,到一处小酒馆吃饭,见到主人家在往一处有着长长铁皮管道的炉子里送煤,很是不解就问“你这是为何?”主人家笑道“你肯定是外地人。”接着就与我讲解这里家家户户都这样,我才知道,那个长长的铁皮筒贯穿了他们整个家中所有的房屋,他们往炉子里送煤,就是要保证炉火不熄,把煤火的热气通过铁皮管道送往家里所有的房间,取暖,换言之就是一种变相的暖气,只是他们以个体在供而已,心想自己又学了些知识,无怪乎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在荆州古城里,听友人说一个巷子里有最好的热干面,主人在那里做了二十余年,欣然而去,自然也听得他讲了热干面的历史,不仅胃口饱满,心灵也富裕起来;从恩施利川到咸丰,路过森林覆盖面积达92%的天然氧吧,路上还见到不容易见到的羌族居民,看到他们的房屋结构,及原生态的生活状态,实想与他们攀谈几句,终没停下,心留遗憾。

  中国的景点都有文人墨客渲染,继而声名鹤起,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追逐前人的脚步而去,然到过后,所见却不尽然,是你的心境难到,还是识见不微,还是作人云亦云、抑或其他?恐人人不同。人人都想让心灵去旅行,做到者廖廖,在你旅行时,也许是你身上背负着过重的包袱、也许是你把思维局限于那些尘俗中去了,也许是你带着一些不为人道目的,如此心态,自然难以把旅行简化为旅行,自然旅行便失去了旅行本真的含义。

  有一个从政的朋友,他与我讲起过他喜欢旅行,他喜欢背着包,一个人到处走,到处逛,他能见到不为常人见到的细微处,他喜欢走小路去探究不同别人眼中的风景,自然他也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景致。同时也陶冶了他自己,因为他从不盛气凌人,考虑事情能从别人角度思考,这也许是他把旅行当成旅行此心态而推及其他一样吧,他说旅行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心放旅行就是旅行,不管其他,你处处可以旅行。

  旅行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的风俗习惯、方言俚语、餐饮文化、待人接物的礼仪、以致藏在小巷弄堂里的小吃铺面,自然还有他那背后的故事,都是旅行中的元素,这些元素整合一起才能把一个旅行丰满以致变得真正有滋味起来,特别在中国,一砖一瓦、一村一舍、一山一水、一城一池都能把旅行充盈起来,前提是你要把旅行概念简化成旅行。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