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了,却不一定下雨
风起了,却不一定下雨。
这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有那么多的不一定。就像风起了,却不一定下雨。
在生活,很多人没弄明白原因就轻易否定,不问青红皂白就下结论,以为是,应该是,必然是,可能是,而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不能顺畅交流,势必影响沟通,容易造成误会,产生隔阂,伤害感情,影响关系。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自己也不愿意看到。
有一种骄躁叫不倾听。倾听是对人最大的尊重。一个人打定主意要与你诉说点什么,就会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对你说是一种信任,自己说出来是一种释放。可是如果你不想说,再问也没有结果。不过最大的心愿是对方能够在状态地听,最大的希望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意思。这个时候,可能你不想听,感觉索然无味,引不起兴趣,而他把话说完之后,又主观臆断地点评一番。这样,意思可能不完整,意图可能会曲解。如果对方是愁会更忧郁,如果是恨会平添几分,是纠结会尤其难解。不是这个事被误判,不是这个话被误读,不是这个意思被误解。其实,对方更多的时候只是说说而已,本来没有过多要求。耐心倾听,即使不作什么解释,也是对人家的一种安慰。
有一种粗暴叫打断。要说的总是想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只有听人家说清楚,才能准确把握理解。而有的人听是听,却不时随意插话,甚至粗暴地打断。这样,人家不得不因此中断,断断续续,意思被肢解得零零碎碎,如同一个完整的玻璃杯被生生打碎而不能复原。说的被干扰而不知道说什么好,听的也不知所云,互相搅得一塌糊涂。在这个背景下,因为不系统了解,而妄加评价,岂不乱了阵脚?
有一种主观叫强加。人家想的、说的、做的,由各人做主,各行其是,如同两股道上跑的车,并不可能如你所想、所说、所做。于是只有理解,才能沟通。可有人偏偏不,人家本来不是这么想、这么说、这么做的,却用自己所想、所说、所做去强加。这样,歪曲了事实,坐不到一个凳子上,无法交流。
有一种偏差叫臆断。从自身角度出发,去推断别人言行。门缝瞧人,容易把人看扁。移花接木,把另一个人的事嫁接到这个人身上。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把无变成有,把小变成大,空穴来风,妄加猜测,擅自揣摩。这样,容易把人妖魔化,让信息失准,情况失真。
如此种种,因为真相不明,就容易造成许多混乱。本来风雨不一定结伴,但“听见风就是雨”。凡重用就有后台,凡做出成绩就是作秀,凡致富就是奸商,凡有能力就是好表现,凡做好事就是图出名。不错,是有这些原因,但同样也有与此无关的,二者并无必然联系。为什么不去多听听,多想想,多了解之后再下结论,让事实说话,不凭主观想象。这样去说,才可以说准些,想对些,至少维护真相,减少伤害,融洽关系,也不会灰暗自己的心情。
都说人难做,如何做人说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而如果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说难也不难。有时烦恼是自找的,多听一听,多想一想,不轻易否定,不妄下结论,畅通交流渠道,让人把话说清,把话说完,再谈你的看法,这不就容易融洽?
你如何对人,别人就会如何对你。人家对你的态度,就是你对别人态度的反映。别人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你对人的态度。不过风起云涌,有些事忘就忘,没必要去在乎,没有谁离不开谁的,只有离开后谁过的是好不好的,选择淡然也是一种解脱,没什么绝对的,曾经誓言只不过是曾经,没有添加到今日的话语,风起了,并非就会下雨,说了的话也没必要一定去实现,现在我知道了,为什么瓶口是小的,寓意着水一旦流出来了,就再也回不到瓶肚子里。有些事过了就过了,没必要去纠结。风起了,并不一定下雨,没有什么必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