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一位菲律宾老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衣锦还乡后想救世济人,造福梓里。他分别给家乡的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让每个校长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又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老人在书的第一页亲笔写下: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包装好,按名单寄给那些学生。然后老人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老人等了很久,才终于等来了一张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的书,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会记着您的。”老人欣慰地笑了,“我终于找到一个值得资助的孩子。”老人说:“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原来,寄出去的那些书,是一块块试金石,只有那个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老人的资助。
是的,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对别人的给予无动于衷。每一种给予都希望得到回报,不懂得回报的人,当然也不配得到别人的帮助。“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道理相信人人都懂,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面对着别人的关心帮助无动于衷,甚至过河拆桥?
近年来,湖北省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接受慈善捐助后,一年来未主动向捐助人表达谢意,因而捐助者感到寒心而取消对其资助。我有一位女友,很有钱,资助几位贫困生完成学业,却收不到任何回报,连一封信一声谢谢都没有,其中一个是她的远房亲戚,每次远远地看见她转身就避。一说起这些事,女友也很感慨,觉得自己的钱真是花得很不值。
我很理解女友的心情,我虽然没有资助过谁,但我花在学生身上的心血多得数不清,我也曾经遇到过远远见到我转身就避的学生,每次都觉得很是心疼。的确,感情是相互的,每一种给予都希望得到回报,即使是最纯洁真挚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即使是血浓于水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更何况是素昧平生的捐助者与被捐助者之间?
一棵草会为一阵细雨青翠欲滴,一片云会为一缕轻风摇曳多姿,一只蝶会为一朵花翩跹起舞,一颗心更会为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因为,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