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呼 – 开来之家

快乐呼

春中,在那蓝天白云之下,将心儿放飞。吟一曲“没有花香 没有树高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小草 从不寂寞 从不烦恼 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春风啊春风你把我吹绿 阳光啊阳光你把我照耀 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 大地啊母亲把我紧紧拥抱 …”共鸣,这是一种快乐诗意情感景观。

今日也参加初探那快乐去处:《乐之呼》

“人生之乐”何在?宋明理学问题立考:“孔颜之乐”何乐?从此引一代又一代的智者人们去思考究理,去探索研讨,去感受觉悟。宏家大论难穷尽,精刀细剖万千明真理。灵慧花儿开情理,香怡照人透青宇。古,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后人大致有四面论:1、与天地万物同体境界。2、与“理”合一的境界。3、与事功合一的境界。4、“性”“情”合一的境界。

引其中一斑:朱熹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对于如何求得”孔颜之乐”,朱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无意必固我”、”内外交相养”的持敬方法和”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忠恕方法,以及推而至于至极的”致中和”方法。

亦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之查考规究。

芸芸众言略述后,我想快乐不过就是人们感官接受外界环境中,自然事物的映像刺激在情感喜好相对应的一种生理反应。包括人们思想认识上获得觉悟感受自然和人类社会中一切表象后面的规律本质查识而获得的快乐感受。也就是说有外界刺激引起的相对应个体思想情感的反应获得的快乐,包含自身思想上积累认识获得成长的快乐感受。其中相对性是个体的特定性,感同快乐认识是大众能具有的共通性。这些区别有如:资本家的以获利,能获取最多最大的利润为快乐。思想家以斗争和获取胜利为快乐,明星以美丽与情感表现吸引到人而感到快乐,农民种菜种树丰收能获得快乐,…整个人类社会以及存在历程中都有。

快乐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能带来快乐感受的有物质方面的刺激感受,也有精神方面带来的刺激感受两种来源。从内外体系看,有外来因素促成的,也有自身内在精神活动感获(觉悟)的两种。认识的每一种劳动目的,包括体力的或脑力的劳动活动进行中也能获得令人感受的一种快乐。…所以快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充满在人类一切生产生活活动整个发展过程中。

乐有层次区别,一种是感性的基本认识,一般多基于生物个体本身的天然感受。另一种是大脑活动上的理性认识,是人类具有灵慧思想主观能动性的升华表现。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的快乐,乐在这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认识快乐,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追求与探索,能升华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能令人思想情绪豁然开朗,心胸豁达舒畅感受到快乐。人类自我认识到自然之道中的生存法则,“丛林法则,适者生存”已不能解决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在其主观意识中相应形成人道主义思想的社会生存倡导,是有别于天道中的自然之道,却也是丰富了天道内容,仍归于天道之中的特殊人道。同与别的区别不同之处,构成一个人性相互包含存在的矛盾统一体。“孔颜之乐”既是安身立命的充分体现,又是理想境界――圣贤境界的标志。“孔颜之乐”的问题实际成了一个贯穿于整个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

不过基于每一个人具有的不同环境为条件下,不同社会经历,不同社会影响,不同学习思想取向,不同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不同个人修养,不同的世界观认识导致感受快乐的敏感点、敏感性的不同等等,所产生的快乐感不同,相对好与坏的不同,数与量上的不同,同时构成不同的情绪和心态表现。满足也快乐,获得也快乐,帮助也快乐,施舍也快乐,战胜也快乐,……这都是一个人的思想心态表现使然。什么才是好?什么那是坏?一切好与坏,利与弊都是相对时代背景或更大时空条件下生存与发展影响来评判的。总之只能把握那有利于生兴发展是好,反之为坏的评说。

在这些众多不同区别的快乐认识上,人类如何追求一种高尚的快乐,竞美的快乐(实际不存在完美性的),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时空认识基础下,天地人相安,和谐共生。形成一种大众共同认可有利于生存繁衍与发展的引领标准吧了。

总而言之:其根本就是人类思想情感(简称情智)的相互作用。人类在生理的成长是有限度的,而人的思想相对来说可以是无限度大的,“孔颜之乐”探究就是说一个人在思想认识境界上的成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生来说,能不断追寻人在自然与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得快乐认识,感受无限快乐之源就在此。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人与宇宙之间错综复杂的必然联系,以及在生存与发展复杂变化(奥妙无穷尽)真谛相对短暂人生,都是蕴藏着令人情智发展认识获得的乐园。

写到这,耳边仿佛又响起了老子的话语,老子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上一篇:中国文坛“三大怪”–文学批评嘴太“甜”(中篇)
  • 下一篇:中国文坛“三大怪”――作协不能养太多的“肥猫”(上篇)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