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着理想火焰、勤奋、助人的老同学】 – 开来之家

【燃烧着理想火焰、勤奋、助人的老同学】

文/剪剪花 QQ——2324184709

同学这个熟悉而亲切的称呼,它虽然没有血缘却是一种情意,它伴着回忆和思念。

现代科技真是太微妙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与大洋彼岸的同学加上了微信,铃声响起,老同学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我们聊了许久,随着电波的放大似乎又见曾经的同学。

谢同学是高中时的物理课代表,专研、好强也许是这位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天生所带有的遗传基因,他衣着整洁且有些单薄,动作有些机械,他喜欢骑自行车,在哪物资匮乏的六十年代可谓有点奢侈。几十年过去了看到他微信的头标依然推着自行车,这让我想起离开学校后为了去马桥公社学920,第一次学自行车还是他教我,并且将自行车借给了我。

我们的家离开不远,有时喜欢上他家去玩,这是一栋坐落在繁华地段边幽静路上的老式洋房,除了那个小花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屋里到处是书,就连那张八仙桌上也整齐地放满了他的书籍,在那个年代人们喜欢看书,书似乎成为知识的唯一象征,他家就像一个小书库。他喜欢看书,同学在一起时总能听到他海阔天空谈论。那时同学们也喜欢上我们家,夏天的夜晚大家在花园里聊天,高声辩论,就连星星也眨起了金亮好奇的眼睛……一切犹如昨天成为记忆中学生时代美好的画面。

毕业后我去了淮北农村插队落户,在文革动荡的年代里,我只带了5元钱离开了上海,记得那年天气十分寒冷,冰封河面大队人马徒步走过沙河,放眼望去厚厚的白雪泛着耀眼的光,好一派北国风光,住在泥屋里的我们写信、盼信成为了生活的主题,我的钱几乎全买了邮票,随着一封封远去的信手中的信纸和邮票已经所剩无几了,没想到这时收到了远方老同学寄来的邮票和信纸真是雪中送炭。小小的邮票传送至一份同学情。

在农村我开始了920实验,谢同学知道后帮助查资料寄材料。那时没有恒温箱我将接种后的920试管插在一个放着沙子铁桶里下面用两块土坯架起放着一盏油灯,依靠调节火焰大小达到恒温的效果,寒冷的夜晚,守着跳跃火苗的油灯,阅读着远方同学的来信,感到温暖和一种无形的力量……伴着同学的支持我们的920实验终于成功了。

淮北农村农民的衣服都是自家纺线织布,我们知情也有一架南泥湾式的纺车,队长用麦秆为我们编了一个草墩子,我们盘着腿坐着,那一根根搓好的棉条随着手摇纺车嗡嗡的声响,那细细的棉线缓缓拉出,谢同学知道到后,用三夹板设计制做了一架可以拼装的半自动脚踩的纺车模型,它小巧而精致还会转动,遗憾的是无数次搬家给搞丢了,但它始终清晰地留在记忆中。

谢同学会几国语言,在知识方面只要向他求教,他总是乐意相助,常常为了一个疑问他多方翻阅寻求答案,刻苦专研似乎已成他的习惯,记得他曾经说过,比我聪明的人无数,但是像我这样用功的人却是极少。

在美国期间不断奋斗打拼,他自学电脑编程,在50岁前夕改行做电脑编程,60岁进入金融保险业工作,62岁进入华尔街的国际投资银行工作,不幸的是在64岁时查出肝癌,手术切除后依然工作,老天有些不公平他66岁时突然得了脑中风现在家中休养,康复。他说;我住在高楼里,从窗口可以俯视地铁入口,每天看见许多人走进地铁去纽约上班,心里好羡慕,一个人当他失去工作能力时便会怀念曾经的工作,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会给人一种成就感,愉悦便相伴其中,虽如此可是他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他深信明天会比今天好。

面对这样一位燃烧着理想火焰、勤奋、助人的老同学我想人生虽然很短但是只要有理想,敢追求,无论成就大小应该都是精彩的人生吧。

2016年4月27日


  • 上一篇:无寻处、唯有少年心
  • 下一篇:微光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