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应该有烦恼与欢乐 – 开来之家

人生就应该有烦恼与欢乐

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个词语“无知”,当然这里的无知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无知,入世中的所学、所知、及所成就,未必能说你是有知的,也未能说自己和无知毫无关系。由此观之,换句话说,当无知的自我占据灵魂高地时,便不再知道自己处于无知状态。这读来是拗口的,甚至莫名其妙的,但诚然如是。

人们惯以用已有的见识、概念,判断当下的人、事、物等一切所遇、所想、所悟。当你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把自己的眼睛蒙蔽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衡量的时候,就会像蚕织茧一样,把自己跟这个世界以及真实之相分隔开来。可能这一说法又与自己的先入之见大相径庭了。

对生活有所发现或观察较为敏感的人看来,所遇到的一切障碍、傲慢、愚痴充斥在自己周遭,烦恼是当下最真实的世界。想断掉这些迷惑、障难是何等的不易。就像人在污浊的海水中想要喝到甘甜雨露一样难,人在污浊海水中,当下的环境决定自己的认知就是着污浊海水,认为这污浊海洋就是清净大海。这是惯性的认为,甚至是入骨的理所当然。即使是富有批判、质疑的人,也无法脱离当下之境,而认知到何为真实的甘甜雨露。

当惯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把自己的眼睛蒙蔽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衡量的时候,就会像蚕织茧一样,把自己跟这个世界以及实相分隔开来。唯一不同的是,在意识到或者接受这一点之前,你很难破“茧”而出,很难蜕变成蝴蝶。这就造成了一种巨大的障碍,形成了所谓的“所知障”,让你看不到光明。

痛苦和欢乐一样,一种情绪而已,由内心生起的,就会由内心熄灭。而外在人、事、物便是欢乐抑或痛苦的缘起。痛苦本质,窃以为是外界(人事物)未能与内心的自我苟同。这里的自我是既成观念、概念、认知所成立的。有了自我,物我分别之心带来烦恼。而所谓的欢乐,也可能只是外界与内心的自我苟同。比如,付出了一定要有回报,不然就会很暴躁,很失落。比如,我尊重你,你就得尊重我。不然,我会和你绝交,甚至报复你。这是对继承观念的执着。当然,人与人之间需要结善缘,增进自己幸福、内心宁静的外在因,因为我们毕竟是要入世的人。

既成观念、行为、意识等等会成为我们的习性,这些习性会决定自己的潜意识,行为等等。这就像物理学中的“惯性”,无论是突发事件还是筹谋已久的事情,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因为摆脱不了惯性的束缚,会有意无意的去那么想,那么做。当自己受到别人带来的烦恼时,会不会想这是它习性使然,我要原谅他。若是此念生起,快乐之门亦自打开。或许自己也不会那么的较劲,抱怨、嫉恨这人怎么这样子,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如果执念自己的“自我”,烦恼自是无可逃离。

在积极努力工作、学习的时候,多一些关心给自己的内心。灵性空间无量大,需要时时关照,多些清净。我们知道,有很多的人在追求觉悟;给自己一个全新的生命。这里的生命可能说的是慧命。这里说的“觉与悟”不是我们既成观念想的那么高深或是那么的假大空。认知因人而异,看法也智者见智。就像你爱慕学院内的一个帅哥,觉得他有颜值、有担当、以阳光男孩的伟岸形象印入心房。但是未必你的闺蜜也这么认为,或许在闺蜜眼中,这家伙有身高无长相,毫无气质与担当,活脱脱一个大屌丝。对一个人的看法尚且如此,何况对一个概念,行为的认知。放下自我偏执之见,以体谅的心去接纳别人,自己亦无所失,自得所乐。慧能大师曾经说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尘埃是内心的杂质,能让人染尽烦恼,心本来就是明明如镜之台,通透无比,本无尘埃可染。但是事实上,我们是不是活在烦恼与欢乐交替的当下,有人说,人生就应该有烦恼与欢乐,不然人生有什么意思可言?尘埃者何,比如说自我、执着、既成观念、概念即是尘。我们不能像慧能法师那样明心见性,但可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体谅、仁厚会让生命更加幸福、祥和!


  • 上一篇:等待手握缘份的画
  • 下一篇:心灵的艺术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